本篇谈为国与修身。 为国。孔子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攻伐。“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若不修德即如齐景公一般,尽管有马千驷,死的时候百姓却无法称赞他,“民无德而称焉。”主张各司其职,主张权力相对集中。反对篡逆谋弑,天子、诸侯、大夫、陪臣权力逐渐下移,如鲁国政权,日渐衰微。“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主张名正言顺,对国君夫人的称呼从不同的角度则有不同的称谓。 修身。以友修身,“三友”即三种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三乐”为戒,“三乐”,即三种快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以“三愆”为鉴, “三愆”,三种错误,言谈浮躁者、隐忍者、盲瞽者。“三戒”,三大戒律,少戒色,壮戒斗,老戒贪。“三畏”,三件敬畏之事,“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九思”,行动则有九方面的思考,“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修身贵学,学诗,学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修身贵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苟志于仁,无恶矣。”三戒、三畏、九思、向善、学诗、学礼皆是修身之细目。
【原文】16.1 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④。是社稷之臣⑤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⑥,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⑦:‘陈力就列⑧,不能者止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⑩,则将焉用彼相矣⑾?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⑿,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⒀,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⒁。”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而必为之辞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⒃。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⒄。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⒅,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⒇。”
【解读】本章是一篇短小精焊的驳论文,是一篇讨伐贪欲的宣言书,也是一篇捍卫和平的宣言书,是对非正义战争的讨伐檄文。孔子因季氏伐颛臾一事对冉求进行严厉深入而又全面的批评,指出冉求错误有三,A 讨伐错误;B 诿过错误;C 文过错误。因此,全章可分三段: 第一段:就事论事,析讨伐之错。春秋末期,天子大权旁落,诸侯纷争,诸侯大权又旁落,大夫擅权。鲁国则由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执掌大权,三家均是鲁国第二代君王鲁桓公之后,史称“三桓”。鲁国四分天下,季氏有其二,因贪欲不止,意欲攻打在鲁国国家内的颛臾。冉求子路二人,处境、地位均很尴尬,介于两难境地,一是霸道,以武力经营天下,一是王道,以文德征服天下。冉求子路一边供职于世代霸道之家,一边就学于圣贤王道之师。“季氏将伐颛臾。”从职责范围讲,食人俸禄,忠人职守,不能不尽责,季氏欲伐,冉有亦当伐。从道德范畴讲,夫子道德文章,耳提面命,受业孔门,知其以武力经营天下不妥,冉有当止其伐。
?季氏将伐颛臾,事关重大,欲不告孔子,恐日后师门不好交待,欲告孔子,难免受一场责难。在这样一种心理背景之下,来向孔子报告。“季氏将伐颛臾。”“伐”《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说:“师有钟鼓曰伐。”一般是天子对叛逆者的讨伐,敲锣打鼓,公开进行,季氏攻打颛臾而用“伐”,表明季氏以天子自居。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明明是大张旗鼓的进攻讨伐,一场人与人相残的血腥战争,冉求却说得轻描淡写,仅仅是“有事于颛臾”,一个“事”字代替“伐”字,季氏将伐颛臾,举国之大战,岂有孔子不知之理,无论冉求说得多么巧妙,多么婉转,孔子一听就明白,撇开子路直指冉求。 冉求任季氏家臣,曾为季氏增加赋税,聚敛财富,孔子曾号召弟子们“鸣鼓攻之”。孔子猜测这次又是冉求与季氏合谋串通,故撇开子路,直指冉求,直呼冉求之名。先是一句总论,“无乃尔是过与!”恐怕是你的过错吧,“无乃”是一个猜测性语气副词,孔子话语的语气表面柔和,但结论却是斩钉截铁似的肯定,“无乃”与其说是语气不确定而缓和,不如说是孔子为后文申斥冉求而蓄势。接下三句分析季氏将伐颛臾的过错。第一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从历史角度看,从时间角度说,不能伐。第二句,“且在邦域之中。”从现实角度看,从空间角度说,承袭历史,不可伐。第三句,“是社稷之臣也。”从事实角度看,从关系角度说,依据现实,鲁之附属,不必伐。客观历史不能伐,主观现实不可伐,臣属关系不必伐。一言以蔽之,“何以伐为?”凭什么讨伐呢? 第一段,孔子就讨伐颛臾一事,分析冉求讨伐之错三条。 第二段,就事论言,析扶持辅相之错。孔子义正辞严一番批评后,冉求抵挡不住,于是辩白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指季氏,冉求这一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文过饰非,诿过于人,将讨伐之责推给季氏。第二层,子路义肝侠胆,敢作敢为,深受孔子喜爱,“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意在拉子路作挡箭牌。冉求一推一挡,颇善辞令,听话者稍不留意,极易被冉求误引而将话题转移。 孔子不吃这一套,仍是单刀直入,撇开非主题性话题,抓住错误言论的实质予以斥责:“求”,第二次直呼其名,孔子恐其不服,引经据典以晓告。“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竭尽全力,以就其职位,如若不能胜任,就该离去。孔子始终锁定冉求进一步申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犹如扶持盲瞽身边的“辅相”,危险不去搀扶,颠跌却不去扶助,要你这样的“相”有什么用呢?冉求应该做到“危而当持,颠而当扶”,结果是“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从反面指责冉求在其位,不谋其政,任而不谋。孔子说到这里,意犹未尽,最后综合起来,又设一组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喻指季氏伐颛臾,季氏如猛虎,由内向外,出笼伤人。“龟玉”如颛臾,“椟中”如“域中”,虎兕出笼,由外而内毁于域中,虎兕出柙毁龟玉于椟中。孔子善喻,一事两喻,一因一果,因果相接,一喻外而内,一喻内而外,贴切周密,曲尽其意。指责冉求在其位,不仅是“不谋其政,而且是毁其政”,任而毁政,任而毁谋。第二段三句,正,反,合三层含义,周正严密,义正辞严。
?第三段,就事论事,析季氏贪欲之错。冉求两次讲话,两次遭到孔子严厉的批评。冉求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一个借口不行,又找一个借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费,季氏封邑,颛臾,鲁国公邑,在费邑东北,两地距离较近,颛臾城池十分牢固,“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狼要吃羊,理由还不充足么?你看多么巧妙,多么堂皇的理由。孔子驳斥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曰欲之”,心里明明想取,想要,“欲之。”嘴里却说不取,不要,“舍曰。”明明是为己——扩大地盘,“舍曰欲之”,偏偏说为人——“后世必为子孙忧”,“必为之辞。”巧找借口,欲盖弥彰,掩耳盗铃,心口相违。

【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①;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②;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③,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④。”
【解读】本章谈周朝政权演变的过程及规律。谈的也是中央集权以及礼制日渐衰微的过程,权利下移,公室衰落,也涉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 “礼之用,和为贵”,礼,就是一种尊卑长幼的秩序。“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之道”就是一套完整的尊卑有序的礼制。“天下有道,礼制健全,礼制全则名正,名正言顺,言顺事成,事成礼乐兴,礼乐兴则刑罚中。”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原文】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①,政逮于大夫四世矣②。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③。”
【解读】本章同前章意义相近。“公室五世”指鲁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大夫四世”指季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代。“三桓”,鲁桓公之后,仲孙、叔孙、季孙,后仲孙改称孟孙氏。此三家至鲁定公时均呈衰落之势,政权由家臣掌握,如孔子上章所说:“陪臣执国命。”

【原文】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解读】本章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正直的朋友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诚信的朋友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之。”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能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见多识广的朋友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朱熹说:“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便辟”,便,偏也;辟,偏也。偏爱,偏嗜,偏好,凡事偏颇,不公正,不正直,不能修身者。因亲爱而偏私,因贱恶而偏恶,因畏敬而偏敬,因同情而偏怜,因傲慢而偏激,一言以蔽之,“便辟”之谓。善柔,善于柔媚,谄媚,阿谀奉承,巴结讨好,“向则不若,背则谩之。”“工于媚悦而不谅。”“便佞”,便言,巧言,“便佞”者能言善辩,非有学问,与“多闻”相反,“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

【原文】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②,乐多贤友③,益矣;乐骄乐④,乐佚游⑤,乐宴乐⑥,损矣。”
【解读】本章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益乐”,什么是“损乐”。快乐是儒家文化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不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修道都需要快乐。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礼之中,乐之和,以中和为节制,以礼乐调节快乐,快乐要适中和谐,融洽适度。“乐道人之善。”“恶称人之恶。”
?君子成人之美,以道人之善成人之美为快乐,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快乐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乐多贤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均是友之贤德者。朋友相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切磋道德学问,快乐无穷无尽,贤友多多益善,以多贤友为快乐。“益者三乐”,一乐,快乐的尺度,二乐,快乐的方式,三乐,快乐的源泉。“乐骄乐”,以狂傲无羁为快乐。“乐佚游”,驰骋田猎心发狂,佚游惰慢而恶闻其善。“乐宴乐”,以吃吃喝喝为快乐,山吃海喝,肠肥脑满。“君子相交淡如水。”以吃喝为淡,以问学为浓;“小人相交浓如油。”以吃喝为浓,以问学为淡。君子相聚,以切磋学问为快乐;小人相聚,以吃喝玩乐佚游为快乐。损者三乐,一损无度,二损无善,三损无学。

【原文】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②;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③。”
【解读】本章孔子告诉我们言语“三愆”。 三愆,言语方面的三种错误,均因心不静而生,“知者动,仁者静”,心不宁静,不该你说,你却抢着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浮躁者心不静。该你说,你却隐忍不说,“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隐忍者,心中多疑,狐疑不定,“中心疑者其辞枝”,中多疑者言辞枝蔓,与其言辞枝蔓,宁可不说。因疑而不静,因不静而不言,隐忍者心不静。不看环境,不看听话者颜面气色的变化,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者,睁眼瞎,盲瞽者心不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

【原文】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①;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②。”
【解读】本章孔子告诉我们“君子有三戒”。 君子三戒:戒时:少时、壮时、老时。戒因:血气,少之时,血气未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未定”“方刚”“既衰”,由初而
?盛,由盛而衰。所戒内容:少时戒色,约三十岁以前,血气未稳。戒色,当戒,戒者非绝,戒者度也。壮时戒斗,约三十岁以上,血气方刚,精力旺盛。戒斗,克伐好胜,当戒,非不克胜,戒者度也。老时戒贪,约五十岁以上,血气已衰,老而戒贪。老人当恬淡快乐,清思寡欲。戒贪戒得,不是不得,而是得之有度。

【原文】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①:畏天命,畏大人②,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③,侮圣人之言④。”
【解读】本章孔子谈“三畏”。 三戒,戒事;三畏,戒心。君子当有所畏惧,若一无所畏,一无所惧,则会肆意妄为,无恶不作。“畏天命。”“天命”人事以外未来不可知之事,冥冥之中事物运行发展而不可知的规律,在天命面前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谨慎。 “畏大人。”“大人”一说有位者,一说有德者,大人,即圣人。若“大人”即“圣人”,与后文“圣人之言”相重,应当是有位者。“畏大人”,人事以内可知之事,即畏惧有位之人。畏位,即孟子所说的敬位,敬叔父呢,还是敬弟弟?假若弟弟在接受祭祀跪拜的位置,担任接受祭祀的代理人,“弟为尸”,那么就应该“敬弟”,敬弟则是敬位,“大人”是有位之人,“畏大人”即畏位,敬位。 “畏圣人之言。”“日月径天,江河行地,置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悖。” 圣人之言,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不得违抗。抗拒者即遭天命报应,人事谴责,灾祸不断。小人不畏天命,天报应;轻视大人,人报应;侮慢圣人之言,肆意妄为,无所顾忌,天人共诛之。

【原文】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解读】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人分四等。 人是有层次的,“有教无类”的“类”也包含人的层次,“因材施教”的“材”也包含人的层次,“类”即“材”。不能因为有类而不教,教者当无类,即“有教无类”,不能因为是材就教,材有贤愚,教有等差,因材而教,也叫“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从对象群体角度讲,“因材施教”是从受教者个群体而
?言,人的层次是多方面的,从人格境界角度看,有圣人,君子,小人;从心理范畴角度看,有仁,智,勇;从朋友交往的变化角度看,有共学,共立,共道,共权。

【原文】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①:视思明,听思聪②,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③,见得思义。”
【解读】本章记载孔门反省的内容。 君子九思,孔门内省工夫。“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君子终日刚健,警惕慎行,多方反省。视若不思明,则有蔽障之误;听若不思聪,则有壅塞之失;色若不思温,则有暴戾之气;貌若不思恭,则有乖张之形;言若不思忠,则有巧佞之怨;事若不思敬,则有敷衍之举;疑若不思问,则有愤悱之惑;忿若不思难,则有祸亲之灾;得若不思义,则有贪欲伤廉之祸。九思之间,层次井然,条理清楚。

【原文】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①,见不善如探汤②,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③。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解读】本章讲两类贤人:一类邦有道时的贤人,他们趋善而避恶;一类是邦无道时的贤人,他们避恶而趋善。前者在善境而避恶,后者在恶境而仍趋善,前者易,后者难。趋善,“见贤思齐。”“见善如不及。”见善唯恐赶不上。避恶,“见不贤而内自省焉。”“见不善如探汤。”见恶如手入沸水,唯恐避之不及,“邦有道”,趋善而避恶,洁身自好,修己以敬,克己复礼,均易做到。所以孔子说:“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既见其人,又闻其语。避恶而趋善。天下混乱,国家无道,“邦无道则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当隐居以避恶。隐居的方式有避世,避地,避色,避言之隐。
?
【原文】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①,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②。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③,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解读】本章意在说明德主财辅。 齐景公有财无德,伯夷叔齐有德无财。“德”“财”似乎对立而不能统一,对立其实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只是说:德财不能兼备统一的时候,宁取其德,勿取其财。犹如孟子所说:“鱼亦我欲,熊掌亦我欲,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孟子在这里说的是取熊掌之德,不取鲍鱼之财。孔子更多的时候是说:“邦有道,贫且贱,耻。”舜汤贵为天子,德为圣人,而拥有天下,有德乃有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财兼备,方是孔门圣贤。有财而无德,“民无德而称焉。”系速朽之人,有德而无财,“民到于今称之”,当为不朽之人。“德”“财”关系理解不可偏颇。

【原文】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②?”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③。’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 :‘未也。’‘不学礼,无以立④。’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⑤。”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⑥。”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教学无偏私的美德。 陈亢以为圣人有偏私,对子女的教育与对弟子的教育有什么不同。他于是直接向孔子的儿子伯鱼打听,“子亦有异闻乎?”即“私下里先生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则将孔子两次对他进行教育的场景、内容以及作用一一告诉了
?陈亢。场景:“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曾经独立于庭院,我小步快跑经过庭院。场景,随意,非精心安排。内容:圣人指路,“学诗乎?”“学礼乎?”作用:“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姚义说:“夫教之以诗,则出辞气斯远暴慢矣,约之以礼,则动容貌斯立威严矣。”朱熹说:“事理通达而心气平和,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

【原文】16.14 邦君之妻①,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②,称诸异邦曰寡小君③;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解读】本章记载多角度称谓的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把握自己的角色身份、位置。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身份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面前是多变的,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或对象面前均需具有不同的角色或身份。把握身份,把握角色,找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位置。如一个成年男子,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女儿面前是父亲,在父母面前是儿子,在学生面前是老师等。

【原文】16.1 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④。是社稷之臣⑤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⑥,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⑦:‘陈力就列⑧,不能者止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⑩,则将焉用彼相矣⑾?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⑿,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⒀,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⒁。”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而必为之辞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⒃。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⒄。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⒅,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⒇。”
【注释】
① 颛臾:鲁国的附庸国,在今山东费县东北。
② 无乃:恐怕。猜测性语气。
③ 东蒙主:主持祭祀东蒙山的人。
④ 邦域之中:在鲁国国境之内。
⑤ 社稷之臣: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
⑥ 夫子:指季孙氏。
⑦ 周任:古代史官。
⑧ 陈力:尽自己的力量。就列:进入朝臣行列。指担任职务。
⑨ 止:停止。指辞职。
⑩ 颠:跌倒。
⑾ 彼相:哪个助手。
⑿ 兕:雌的犀牛。柙:关猛兽的木笼。
⒀ 固:坚固。费:费邑。季孙氏的采邑,在今山东费县。
⒁ 忧:祸害。
⒂ 疾:厌恨。舍曰:不说。辞:借口。
⒃ 不安:不安定。
⒄ 倾:倾覆。
⒅ 远人:远方的人。来:招致。
⒆ 干戈:武力。
⒇ 萧墙之内:萧墙,鲁国国君在宫门内所设立的屏风。这里借指以季孙氏为代表的贵族集团。后世把“萧墙之内”作为内部发生祸乱的代称。

【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①;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②;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③,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④。”
【注释】
① 礼乐征伐:制礼作乐和出兵讨伐。
② 十世:十代。古代三十年为一世。希:少。
③ 陪臣:大夫的家臣。执国命:把持国家政权。
④ 庶人:老百姓。

【原文】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①,政逮于大夫四世矣②。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③。”
【注释】
① 禄:俸禄。这里指代国家政权。去:丧失、离开。公室:鲁国王室。
② 逮:及、到。
③ 三桓:鲁国孟孙、叔孙、季孙氏三卿,他们都是鲁桓公之后,故称三桓。微:衰微。

【原文】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
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原文】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②,乐多贤友③,益矣;乐骄乐④,乐佚游⑤,乐宴乐⑥,损矣。”
【注释】
① 节:调节,节制。
② 善:优点、好处。
③ 贤友:好朋友。
④ 骄:骄傲。
⑤佚游:游荡。
⑥ 宴乐:以吃喝为乐。宴:宴会。

【原文】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②;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③。”
【注释】
①愆(qiān):过失,过错。
②及之:轮到他。
③颜色:脸色。指君子的脸色。瞽:瞎子。

【原文】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①;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②。”
【注释】
① 色:女色。
② 得:贪。指贪求名利。

【原文】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①:畏天命,畏大人②,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③,侮圣人之言④。”
【注释】
①畏:敬畏。
②大人:有修养有地位的人,也可指君亲师。
③狎:轻视,调戏。
④侮:侮慢。

【原文】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①:视思明,听思聪②,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③,见得思义。”
【注释】① 九思:九种思考。 ② 聪:清楚。 ③ 难:急难、后患。

【原文】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①,见不善如探汤②,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③。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① 不及:赶不上。 ② 探汤:手伸进沸水里。 ③ 道:主张。

【原文】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①,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②。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③,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注释】① 千驷:四千匹马。 ② 称:称道。 ③ 首阳:首阳山,不详在何处。

【原文】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②?”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③。’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 :‘未也。’‘不学礼,无以立④。’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⑤。”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⑥。”
【注释】
① 陈亢:即陈子禽,孔子的学生。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
②异闻:特别的教导。
③无以言:不善于说话。
④立:立足于社会。
⑤斯:这个。
⑥远:指不偏爱。

【原文】16.14 邦君之妻①,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②,称诸异邦曰寡小君③;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注释】① 邦君:国君。 ② 邦人:国内人民。 ③ 异邦:外国,别的国家。

整篇朗读 
 

季氏第十六

Chapter 16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季氏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是你的错吗?颛臾曾做过先王的东蒙主,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一部分,为何要打它?”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冉有说:“季氏要打的,我二人都不想打。”孔子说:“冉求,有句老话说:‘在其位就要尽其责,不然就辞职’,危险时不支持,跌倒时不搀扶,要你这个助手何用?而且,你还说错了,虎兕跑出笼子,龟玉毁在盒中,是谁的错?”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又离费城很近,现在不夺过来,将来会成为子孙的后患。”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己‘想要’,却要找理由辩解的人。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译文】我听说有国有家的人,不怕钱少而怕不平均,不怕贫穷而怕不安定。因为,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大家和睦就感觉不到人少,安定了就没有危险。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这样,如果远方的人不服,就用仁政招徕他们;来了之后,就要安抚他们。

今也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现在你二人辅助季氏,远人不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反而想着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危险不在颛臾,而在自己的内部。”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孔子说:“天下太平时,实权都在中央。天下混乱时,实权都在地方。实权在省级,最多能传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实权在市级,传了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县级官员为所欲为,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太平,则实权不在地方;天下太平,则百姓不会抱怨社会。”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译文】孔子说:“中央丧失实权,已经五代了;权力落到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逸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有三种。爱好礼乐、爱好称赞别人的优点,爱好广结善友,有益处;爱好放荡、爱好闲逛、爱好大吃大喝,有害处。”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孔子说:“陪君子说话要注意三种毛病:没到说的时候就说,叫做急躁;到该说的时候不说,叫做隐瞒;不顾对方的表情就说,叫做睁眼瞎。”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壮时,血气正旺盛,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已衰落,要戒贪婪。”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畏自然规律、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自然规律因而也就不敬畏自然,不尊重大人物,戏侮圣人的言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事情要考虑:看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表情要考虑是否谦恭、言谈时要考虑是否忠诚、工作时要考虑是否敬业、疑问时要考虑请教、愤怒时要考虑后患、见到好处时要考虑道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译文】孔子说:“见到善良,要象赶不上似的;见到不善,要象被水烫了似的。我见到过这样的人,我听到过这样的话。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隐居起来寻求自己的志向、维护正义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没见到过这样的人。”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百姓觉得他没什么德行值得称赞;伯夷、叔齐饿在首阳山下,百姓至今称赞他们。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学到了密传吗?”伯鱼答:“没有。有一次他一个人站在那,我快步过庭。他问:‘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不学诗,就不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我回去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译文】又一次他又一个人站在那,我快步过庭。他问:‘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我回去学礼,就听过这两次。”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到三方面收获:知道诗的作用,礼的作用,又知道了君子并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