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 事实可以一手拿着竹竿的一头,把竹竿的另一头放在地上,成一个斜坡,进入城门,如果把竹竿放平进去,容易扎瞎别人的眼睛,有害他人身体。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

1: 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 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或者是还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

给出这个点子的人不先问明情况就出了一个点子,万一这个长竿是要用的,这个点子就害了这个拿杆子的人了。

这篇文章刻画出”计无所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执竿者的形象和”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的自以为是的老者形象。文章虽然短小,但语言精练简洁,隽永传神。《截竿入城》皆在告诉人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

• 曰:叫作
• 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 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 状:形状
• 乌:乌鸦
• 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 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 是:这
•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 故:所以
• 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精卫填海》

出处:《山海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