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在本文之后又加上“异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评论。《聊斋志异》在小说后面常有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作出的评价,是作品的附带部分。可以概括为“征虫,觅虫,卜虫,失化斗虫、献虫,评虫”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
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
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行文至此,着意写出成名夫妇的感情变化:由惊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儿”,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然后又转入深深的忧虑(“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待发现爱子“气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虑。“忽闻门外虫鸣”是情节的又一转折,出人意外,追寻之下得小蟋蟀。在此写了小蟋蟀的形状: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写了它动作的迅捷、飘忽;又写了“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对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织的异乎寻常,暗与成子化身促织相呼应。
小说接着细写小促织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显示了小促织的超凡本事,故事达到了高潮。
小说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写促织的善斗,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加强了紧张气氛。然后情况一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然而在这时,又掀起波澜: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促织的神奇本领。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
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虫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闻乐起舞),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这一喜剧结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第一,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 斯须:一刻工夫,一会儿。
• 业根:祸种,惹祸的东西。业,业障,佛教用语,罪恶的意思。
• 复算:再算账,追究。
• 抢呼欲绝:头撞地,口呼天,几乎要绝命。抢,碰撞。
• 向隅:面对着墙角(哭泣)。《说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哭泣……”后人用“向隅”,含有哭泣的意思。
• 藁葬: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
• 惙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 气断声吞:出不来气,说不出话,形容极度悲伤。
• 交睫:闭上眼睛要睡。
• 东曦既驾: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东曦,指日神东君。曦,日光。既驾,已经乘车出来。古代传说,日神乘着神龙驾驭的车。
• 觇视:窥视。
• 裁:通“才”,刚刚。
• 超忽:形容跳得轻快而高。
• 审谛之:仔细地(看)它。
• 土狗:蝼蛄的别名。

《促织》(4)

作者:蒲松龄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

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

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

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

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

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

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

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

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

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

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

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