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却没有人理解和实行。这使得他不免流露出对当时的执政者的失望情绪。其实,老子的那一套治天下的理想,只有他幻想中的“圣人”才能实现。因为任何治国方案,都必须适应执政者的利益,否则,他们便不会采纳,更不会去遵行。
    老子所提出的静、柔、俭、慈、无为、不争等,都是合乎道、本于自然的主张,理应是容易被理解、被遵行的。然而,人们却贪图名利,急于躁进,因而不能理解和遵行。
    老子试图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探索,对于万事万物作根本的认识和注解。他以浅显的文字讲述了深奥的道理,正如身着粗衣而怀揣美玉一般。但不能被人们理解,更不被人们实行,因而他感叹道:“知我者希。”
    对此,有人说:“他自以为很高明,颇有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闷。其实他唱出的是没落阶级的挽歌。并不是人们不了解他,而是历史抛弃了他。”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历史却并没有冷落他……庄子颂扬他‘古之博大真人哉!’以宋研、尹文为代表的稷下学人又继承了他的思想而发展为黄老学派。西汉初年,黄老之学一度居于统治地位。东汉时,老子更是被神化为道教的始祖。”
    其实,讨论的标准不同,观点上就有差异。比如,怎样才算是被历史抛弃了的问题。前者的意思是,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提出的政治主张不被人们理解和采纳,因而感到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颇有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闷,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被时代抛弃了。
    后者则是从老子之后的若干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研究老子是不是被历史所抛弃的问题。在历史上,那些怀才不遇、难以施展其政治抱负的君子,往往被后世看重,孔子是这样,老子也是这样!
    因此,老子虽然被他所处的时代抛弃了,其政治主张不能实行,但他又被后世的人们认可,他的思想学说、政治主张,有些被执政者接受了、实施了,有些被推向至尊之地,被奉为道教经典。

    从本章内容看,老子是反战的。他认为,如果是被迫卷入战争,就应该采取完全的守势,这是他把谦退忍让、无为静柔的哲学思想,通过军事再次表述出来,而老子并不是兵家,并不是就军事论军事。

宗:主旨。
君:主,主见。
无知:不理解。
不我知:不理解我。
则:效法,以为法则。
被褐:穿着粗布衣服。被同“披”。褐,粗布。

整篇朗读 
 


第70章 知难第七十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但天下人未必知道我在说什么,更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言有宗,事有君。

我的言论是有源头的,我说的事也会得到验证的。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但现在没有人能证明我的道理,所以才不知道我们的深浅。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知道我们深浅的人是非常少的,像我们这样的得道之人则是难得可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所以真正的圣人,外表淳朴而内心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