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本篇谈“仁”,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富贵﹑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利益﹑礼让﹑忠恕﹑孝
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为规范的要求。

【原文】4.1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解读】本章是孔子的环境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里仁为美”。如果不选取有仁爱风俗的地
方,是不能算一个明智的人。“孟母三迁择邻里”的故事,就说的是孟子母亲为小孟子选择环境而三次搬家的事,选择温柔敦厚有仁者之风的人作邻居。推而广之,交朋友也应该选择道德学
业比自己高的交往,便于自己随时向朋友学习,见贤思齐。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③。”
【解读】本章谈“不仁者”和“仁者”处世的区别。“不仁者”,应属于“小人”,“鄙夫”,卑贱之人。为什么不仁者不能久居困厄艰难的环境里,也不能长处快乐之中呢?由“不仁者”
的心态、性格决定。从心理学角度讲,小人或鄙夫心性浮躁。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只有仁者才具有乐山而又宁静的品德。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意思是非宁静者无以“处约”,也无以“处乐”。因其浮躁,即便是与他们共事,“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阳货篇》)。害怕失去,便不择手段,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便是小人心理状态。克服这种浮躁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应用什么药方呢?用“仁”。你不论是仁者也罢,智者也罢,均需用
“仁”。尽管仁者或智者对“仁”的态度不同,“仁者安仁”是把仁作为道德本体论,作为一种发自于内心的修养,智者是把仁作为一种道德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各个方面,尽管各
取所需的程度不同,但均能以“仁”作为行为规范。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从批评否定角度谈;“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从正面肯定角度谈。一反一正,对“不仁者”既有批评规劝,又从正面指明方向。正是圣人“诲人
不倦”精神的体现。

【原文】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恶人②。”
【解读】本章谈仁者是非曲直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也是孔子对人评判的标准。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人之生也直”。一个能
判断是非的人,绝不是好好先生﹑“乡愿”一类,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诺诺的人,“乡愿,德之贼也”。所以孔子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人,能公开的讨厌人。同样的意思
,孔子又换了一个角度去强调:“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说他好的时候,要做调查研究,都说他坏的时候,也要调查研究,最恰当的标准应该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

【原文】4.4子曰:“苟志于仁矣①,无恶也②。”
【解读】本章谈积善和积恶。“仁”是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一心向善,恶便会减少,善积则恶消,所以说:“苟志于仁矣,无恶矣。”

【原文】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②;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③,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⑤,颠
沛必于是。”
【解读】本章是孔子的富贵观,或财富观。他认为对财富和显贵地位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欲”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问题,是哲学的问题,孔子将其对财富地位的追求确
定为人的本性,表明他对财富问题的基本看法。他又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财富只要能追求,即使为人执鞭驾车,他也会干。孔子得意弟子子贡,也是一个恪守忠信而
又善经营的高手,孔子赞扬子贡说:“亿(臆)则屡中。”预测经营行情时,常常猜中,频频得手,直至结驷连骑,富甲一方。这与后世的汉儒以及程朱理学的观点颇不一致,他们认为人应
该“损欲”,“禁欲”,进而达到“存天理,灭人欲”,“尽去其私而全德” 。人不应该有私欲,这与孔子的财富观相去颇远,孔子主张有私欲,求富贵,赞同“学而优则仕”,但他却不赞
成私欲无限制的膨胀。“临财勿苟得”,他要求“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即君子“临财取之有道”。同理,“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原文】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①;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②,我未之见也
③。”
【解读】本章谈“仁之易”。 “好仁者”和“恶不仁者”,讲的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仁德发自于内心,无私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者”,“无畏”也是由“无欲”而来,“无欲则刚
”,“刚”则“无畏”。因此我们说:“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是一个仁者的两个方面,前者无欲于内,后者无畏于外,两者又内外相接,因果相承。因此,“好仁者,无以尚
之”,意思是“内心好仁德的人,没有什么比用仁德要求自己更高的。”“好仁者”无话可说,“无以尚之”,无以出其右者,一切以仁德为最高标准。“无畏而恶不仁者”是追求仁德的起
码标准,也就是无畏者才能使不仁德的东西不施加在我的头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好仁者”是责己,责己则严,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无以尚之”,“恶不仁者”
是责人,责人则宽,仅仅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一种消极的宽恕之道。不论是对自己做到“无欲而好仁者”,“仁以为己任”,还是做到“无畏而恶不仁者”,对求“仁”者来说,
都有难易两个方面的问题。说求“仁”之难,难于上青天,孔门弟子三千,孔子只称赞了颜回一个人,也仅仅是“三月不违仁”,其他弟子一概未曾以“仁”许之。“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
可辞也,白刃可蹈也。”智者可治天下,仁者可辞高官,勇者可蹈白刃,然而实行仁德却是难而又难的事。说求“仁”之易,因为“仁”发自于本心,“我欲仁,斯仁至矣。”说其不容易,
求“仁”须日积月累,毫不懈怠,几十年如一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仁以为己任”,任重道远,又的确不容易。

【原文】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解读】本章孔子谈“观过知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样是犯错误,有高下优劣之分。“仁者”的错误,是白璧微瑕,“不仁者”的错误,顽石之玷,错误的性质与类别相去甚远
。成语有“观过知仁”,语出于此。这也是孔子告诉我们观察人的方法之一。

【原文】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读】本章谈“闻道之难”。“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人、做事、做学问,不论做什么,在纷纭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死而无憾,可见对规律性把握的重要性。孔子说: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也是指能够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了,换一个角度说,道之不易得。

【原文】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①,未足与议也。”
【解读】本章谈“忧道不忧贫”。“志于道”与“华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不是绝对对立的。不是说“士人”或“知识分子”,“志于道”,一定要粗衣糙食,穿得破破烂烂,而是要求
有仁德的人,不要以衣帽取人,不要以“恶衣恶食”为耻;而应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一面做“志于道”的追求工夫,一边又不能宁静自守,追求华贵与富丽。
这种修道不专,用心不一,巧言论道,心有旁鹜的人,不能与之相谋而成大事。

【原文】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①,无莫也②,义之与比③。”
【解读】本章孔子谈灵活性。前人对这一段文字,重视程度颇不够充分,“义”是孔子对事物评判的又一重要标准,一条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这是
一条以仁德为主线的标准,表现其为原则性。另外一条则是“义”。 “义”则表现其为灵活性,也就是天下没有绝对的正确,没有绝对的错误,“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孔子的
相对论观。以“义”为标准,什么叫“义”,“义者,宜也(《中庸》),”“行而宜者之谓义(韩愈《原道》)”。这是孔子哲学中两条极有意义的标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孔子运
用得十分贴切而自然,以后许多章节中多有涉及。

【原文】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①:君子怀刑②,小人怀惠③。”
【解读】本章谈君子小人在“德”“刑”“土”“惠”方面的区别。“君子”一般指有德者,“小人”一般指无德者,许多人将“君子”理解为贵族阶级,“小人”则理解为下层劳动人民,
此说不妥。“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有德与无德。有位无德者,哪怕地位再显赫也是小人。有德无位者,哪怕“箪食瓢饮居陋巷”,“疏食饮水”,地位再低,也是贤人君子。另外,
在理解“君子”“小人”对举的句子时,注意不机械绝对化去理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是说君子的道德修养要求,不是说君子不念乡土,不思故里。只是说君子“仁以为己任”,“
志于德”,“依于仁”,志存高远,唯恐德之不修,“恐修名之不立”,不会专心一味的去买宅置田,营造安乐窝。君子对形而下的东西,不去刻意追求,不是说完全摒弃,恰当时中而已。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同样的道理。又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追求道义,小人一味追逐私利,但并不是说君子必须远“利”,而不要“利”,只是说“义”“利”应
结合,取“利”以“义”,“利”必须符合“义”。

【原文】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①,多怨。”
【解读】本章孔子谈人应该以义为中心,不应该以利为中心。一切以利为中心的行动,一定招致多方怨恨。朱熹说:“欲利于己者,必害于人,故多怨。” “利”,儒家文化并不是禁欲绝利
,而是对“利”有道德尺度的要求,富与贵,“当由道义得,不当苟取也。”《论衡·问孔》,不妨人而利己,不损人而有益。”如若“放于利而行”,超过“妨人”“损人”的界线,那就
一定多怨。

【原文】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解读】本章谈以礼治国。礼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有多重意义:一是确认等级界限。二是协调等级关系,它既强调等级,又协调等级。三是法的补充。它和法有着相通之处,又有所不同,法具
有强制性,礼则属于道德范畴,它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法律条文无法包括和穷尽的。以礼治国,治国则易,何难之有,不以礼治国,治国则难,礼多何益。

【原文】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读】本章谈忧立不忧位,忧知人,不忧“不己知”。本章两句话。第一句谈“位”。“位”,即职位,地位,或身份。笔者认为,“位”有两种,一种是外在赋予的某一种职务职称或身
份;另一种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常常是有德业者居之。外在的地位和心目中的地位能统一为最好;若不能统一,先进德修业,确立内在的地位,然后再寻找,确定外在的地位。关
于对“位”的追求,应该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不应该先外后内,栖栖遑遑而显出浮躁。所以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给你外在的社会地位,而应担忧内在
地位的确立。也就是有与外在社会地位相符的德业本领,否则,即便有位,也是“尸其位”,德位不相称。真正的“位”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二句谈的是“知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做到既了解别人,又了解自己,知彼知己,那就是既有智慧而又聪明的人,达到这种境界非常不容易。孔子有一天向子路、子贡、
颜渊三个弟子提问:“知(智)者若何?”子路回答:“知者使人知己。”子贡答:“知者知人。”颜渊答:“知者自知。”孔子说子路“可谓士矣。”说子贡“可谓士君子矣。”赞扬颜渊
“可谓明君子矣。”可见“使人知己”、“知人”、“自知”是智者的三重境界。最低的一重境界是“使人知己”,第二重境界是“知人”,最高的境界是“自知”。按荀子记载孔子的观点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仅仅是智者的第一重境界,意思是不怕没有人了解自己,应该努力“使人知己”,达到“士”的标准。

【原文】4.15子曰:“参乎①!吾道一以贯之②。”曾子曰:“唯③。”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④。”
【解读】本章曾子谈“一以贯之”之道,为“忠”为“恕”。这一章颇有点旧小说创作的悬念法,给人感觉扑朔迷离。这是孔子经常用到的模糊教学法,修养高的悟其深,修养低的悟其浅。
孔子点名问曾子,曾子悟性极高,“吾道一以贯之”,这一个“一”当指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吾道”之“道”,也即“仁”,曾子的确心领神会,应口而答。曾子所理解的“道”或“
一”,乃“仁”,然而曾子又恐其他弟子不懂,便以“忠”“恕”二字回答,由孔子之道“一”,变为曾子口中之道“二”,似有篡改之嫌,实则是曾子以浅释深,以“二”释“一”。“忠
”“恕”也是孔子仁道的两翼,“忠”表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则表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仁”必得先为“忠”,尽心竭力为忠,“忠为体”。“恕”对外
接人待物而言,推己及人为恕,以己之心推人之心,“恕为用”。由内及外,由忠而恕,“恕”不离“忠”,言“恕”则含“忠”,忠恕乃仁之两翼,曾子深得孔子要义精微,故以忠恕二字
,释“吾道”之“一贯”,也足见曾子能深入而浅出。

【原文】4.16子曰:“君子喻于义①,小人喻于利②。”
【解读】本章谈“义”与“利”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大国,一向重农抑商,重农轻商,认为商人重利轻义。我国商业发展缓慢,探其深层次原因,恐怕与“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理解偏颇不无关系,长期将“义”与“利”绝对对立。“君子喻于义”,并不是不要利,“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得也。”我们应完整的把握孔子的义利观,
不必将“义”“利”对立。

【原文】4.17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解读】本章也包含老师的定义,贤者即师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这里的“师”有两个含义:一是正面的师,正面的榜样;二是反面之资,反面的
榜样。不一定三个人中,一定都是正面的老师,他不善的地方,我自行反省而改变。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意思一致,可以参互理解。

【原文】4.18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解读】本章孔子谈孝子如何对待有过错父母的方法。后人批评儒家文化,打倒孔家店,其罪责之一,即愚忠愚孝。其实不对,儒家,强调其孝,因为孝乃仁之本,“仁乃治国之本。”但绝
不强调愚忠愚孝,儒家文化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荀子》)父母有过错,微谏,慢慢说服,说服不了,仍然恭敬不违。有事,晚辈代其劳,有酒食长辈先吃,并且做到“劳
而不怨”。儒家文化对长辈的劝谏讲究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温柔敦厚,不要求急风暴雨似的劝谏方式。清儒将其编入《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
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长辈有过错,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反复劝谏,悲泣相随,责罚无怨。

【原文】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
【解读】本章谈父母健在远出游学的原则性及灵活性。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表现了孔子一贯的思维方法。一,“父母在,不远游”,远游不孝,这是原则性,二,如果远游,必定有一定的去
处,并报告行程,以免父母挂念。这是灵活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符合孔子一贯的中庸思想。孔子并非不主张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交友
角度讲,需远游,“士而怀居,不可以为士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都说的是不必怀念故乡,眷念旧土,从安土重迁角度讲远游。孔子的远游观内涵十分丰富,游学,从政,寄情山
水,遁隐山林,乘桴浮海,均是孔子远游的内容,这些并不妨碍为孝的原则性。

【原文】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读】此章与1.11章重出。

【原文】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解读】本章描绘了孝子对父母年龄的心情,喜忧参半,一边喜其年高寿长,一边忧其寿高日短,既喜且忧,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原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①。”
【解读】本章“言”“行”首先必须一致。“言”与“行”的关系,“言”必须是能落实到“行”的言,不是“轻诺寡信”,“轻诺”则是大言而无行者,“寡信”即言轻而行少,言不信,
行不果,不齿于人,非君子所为。故季布重然诺,子路无宿诺。“子路在有所闻知而未能施行时,唯恐又有所闻。”担心的也是:“闻道而不能行,耻躬之不逮也。”(《公冶长篇》) “耻
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 “言”“行”一致是做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原文】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①。”
【解读】本章谈俭约。约,俭约,其含义有六:一、礼仪之约俭。《韩非子·解老》:“礼繁者,实心衰也。”《颜氏家训·治家》:“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二、道德之约俭。《周易
·否·象》:“君子以俭德辟(同避)难。”三、情欲之约俭。《荀子·富国》:“天下害生纵欲。”又《正名》:“欲虽不去,求可节也。”不“纵”而“节”,则约俭矣。四、文辞之约
俭。《文心雕龙·宗经》:“《春秋》辨理,一字见义。”又《征圣》:“简言以达旨。”五、生活之约俭。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回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道德经》:“我有三
宝,持而保之,二曰俭,俭故能广。”王弼注:“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也。”六曰刑、税之约俭。《孟子·梁惠王》:“省刑罚,薄税敛。”诸如此类,莫不以约俭少失。(引自吴
林伯《论语发微》)

【原文】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①。”
【解读】本章继续谈“言”与“行”有关系。关于言与行的关系,孔子已经说了三则: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②“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③“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三句
话,粗略一读,意思大致差不多,实际上细加揣摩,意思迥然有异:①句说的是言与行的先后关系,②句说的是言行一致的关系,③句谈的是言与行的快慢速度问题,言与行的速度有敏言而
敏行,有讷言而缓行,有讷言而敏行。显然,孔子赞同“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

【原文】4.25子曰:“德不孤①,必有邻。”
【解读】本章谈“德”与邻的关系。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讲究慎独,慎独扩而大之,即便与邻里相处也须修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德乃有人。”
这一则告诉人们修德从对邻里开始做起,“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原文】4.26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②;朋友数,斯疏矣。”
【解读】本章子游谈人际交往的距离。对待君主过于亲近烦琐,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分亲昵而不保持距离,也会遭受疏远。中国的距离说,比英国布洛的距离说,可要早许多年,我们诸
多美学家从国外搬来审美距离说,殊不知中国早有人际关系距离说,关系距离说在理论上的贡献应大于审美距离说;而且,人际关系距离说,应用到美学距离说,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
保持距离,君臣之间要做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道事君,不能则止。”朋友之间要做到:“忠告而善导之,不能则止。”频繁交往,过分亲昵,一定会遭受疏远或羞辱,“君
子相交淡如水,小人相交浓如油。”人与物之间保持距离,是审美的需要;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是关系和谐的需要。

【原文】4.1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仁为美:住的地方有仁爱的风俗才好。里:古代百姓聚居的地方,《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一里。

②择不处(chǔ)仁: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爱风俗的地方。处:居住。

③知:通“智”,聪明。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③。”

【注释】
①约:贫困。
②仁者安仁:指仁者把仁德作为自身修养的需要。
③知者利仁: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

【原文】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恶人②。”

【注释】
①能好(hào)人:用正确的标准喜欢人。好,喜爱。
②能恶(wǔ)人:用正确的标准恨人。恶,厌恶。

【原文】4.4子曰:“苟志于仁矣①,无恶也②。”

【注释】
①苟:如果,假如。
②恶(è):坏。

【原文】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②;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③,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⑤,颠沛必于是。”

【注释】
①是人之所欲:这是人所期望得到的。是,代词。欲:欲望。
②不处也:不接受,不享用。
③得之:应为“去之。”
④恶(wù)乎成名:怎么能成名。恶乎:即“乎恶”,在何处。
⑤造次:仓促、紧迫。

【原文】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①;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②,我未之见也③。”

【注释】
① 尚:超过。动词。
② 盖:大概。副词。
③ 未之见:即“未见之”。没有见过这种人。

【原文】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①,未足与议也。”

【注释】① 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原文】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①,无莫也②,义之与比③。”

【注释】
① 适(dī):原为“適”,引申为绝对正确。
② 莫:不可以的,不专一的。引申为绝对错误。
③ 义之与比(bì):比之于义,意即怎样恰当、合适就怎样干。义:适宜,合适。比:接近,靠拢。与,通“于”。

【原文】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①:君子怀刑②,小人怀惠③。”

【注释】
① 土:乡土。 ② 刑:法度。 ③ 惠:私利。

【原文】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①,多怨。”

【注释】① 放(fǎnɡ):依照。

【原文】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注释】
①何有:“何难之有”的省略,“何难”是“有”的前置宾语,意为有什么困难呢。
②如礼何:拿礼怎么样呢?

【原文】4.15子曰:“参乎①!吾道一以贯之②。”曾子曰:“唯③。”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④。”

【注释】
①参(shēn):曾子的名。
②吾道一以贯之:我的学说用一条根本的原则贯通。一以:即“以一”。贯:贯穿,贯通。
③唯:是的,应答的话。 ④忠:尽心竭力为忠。恕:推己及人为恕。

【原文】4.16子曰:“君子喻于义①,小人喻于利②。”

【注释】

①喻:明白,懂得。义: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

②利:个人的欲望。

【原文】4.17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注释】
①齐:看齐。
②内自省(xǐng):内心里自己反省(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省:反省,检查。

【原文】4.18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释】①几:轻微,婉转。

【原文】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

【注释】①远游:远离家乡去求学。古人的“游”有游学的意思。

【原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①。”

【注释】①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躬:指自己。逮:赶上,行动赶不上自己的语言。

【原文】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①。”

【注释】①约:俭约,俭朴,简约。失:过失。 鲜:少。

【原文】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①。”

【注释】①讷(nè):说话迟钝,这里指说话谨慎。敏:敏捷。

【原文】4.25子曰:“德不孤①,必有邻。”

【注释】①德不孤:有道德的人不孤立。德:有道德的人。

【原文】4.26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②;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①数(shuò):屡次,频繁。 ②斯:代词,那。

整篇朗读 
 

里仁第四

Chapter 4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译文】孔子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不过的事。选住址不顾环境,哪算聪明?”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者能正确地爱人,正确地恨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一旦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就不会为非作歹。”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如此。”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见过喜欢仁道的人,厌恶不仁道的人。喜欢仁道的人,认为仁道至高无上;厌恶不仁道的人,目的是避免受不仁道的人的影响。有能够一天尽心为仁道的人吗?我没见过没能力的,可能有,但我没见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的过错,各不相同。观察过错,就能了解人的精神境界。”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耻于粗布淡饭的人,不值得交谈。”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一切按道义行事。”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怀仁德,小人心怀家乡;君子心怀法制,小人心怀实利。”

子曰:“仿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一切按利益行事的人,人人厌恶。”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以礼让治国吗?没问题!不能以礼让治国,怎么实行礼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地位,要注意做人的立场;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要想法使自己容易得到理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遊,遊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要走远,必须远走时,一定要留下准确的地址。”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算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年龄,不能不知道。一因长寿而喜,一因年高而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是怕自己说到做不到。”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严于律己,就会少犯错误。”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言谈简洁,要行动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高尚的人不会孤独,必有志同道合者相聚。”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在领导面前爱唠叨,就会自取其辱;在朋友面前爱唠叨,就会遭到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