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集中阐述的是孔子“教”与“学”的思想。孔子“教”亦是教“仁”,“学”亦是学“仁”。
孔子的“为学”。主张“述而不作”,反对“不知而作之者”,要求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己认为自己是“非生而知之者”,并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乃至“五十以学《易》”,真正做到了学而不厌。在文章典籍方面,孔子自己认为还大约赶得上一般的人,至于身体力行的做个君子,还没有达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坚持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尤其是陈司败“昭公知礼乎”之问,孔子为君王讳,以“知礼”答之,以至于弟子巫马期转告孔子的错误,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表现了孔子闻过则喜的圣人风范。以“仁”“道”为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终身以周公为榜样,立志恢复周礼,以推行仁道为己任。认为“仁”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举手投足之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的“为教”。即如何对待学生,“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包括对互乡童子的教育,“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鼓励前进。在教学时,采用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体的学生要求他们不能“暴虎冯河,死而不悔,”应该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而且要求吊丧祭日不能唱歌,特别惧重的应该是斋戒,战争,疾病,尤其不谈“怪,力,乱,神”,绝不助纣为虐,帮助作乱之卫君。孔子教育学生胸襟开阔,用快乐面对人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对待财富,“可求则求之”,“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果“不义而富且贵,不可追求,则视之如‘浮云’,并‘从吾所好’。”对奢侈与勤俭的态度也十分明确,“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对待学生胸襟也十分坦荡,在传受知识时毫无隐瞒,“吾无隐乎尔。”坚持四教:“文、行、忠、信”,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生。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②,窃比于我老彭③。”
【解读】本章孔子谈对文化的传承。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是两种有趣的发展现象。科技以新为美,文化以旧为美。科技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给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诸多福泽。文化的发展似乎恰好相反,愈古愈好,弥久弥新。人类发展进程中留下的文化思想,经过由浊而清的变化,沉淀,经过历史的洗刷,时间的磨砺,留下来的便是晶莹透亮,辉光永驻的珠玉,犹如一个历史的老人,经过岁月的清洗,便也变得弥足珍贵。孔子“好古,敏以求之”、“学而不厌”、“信而好古”,便是对一种积久而沉淀文化的研究探索。“述而不作”,便是对这种文化的因袭传承和发扬。孔子的“述而不作”,并不仅仅是“温故传承”,温故、传承之中,亦有大量的创新,只是他不愿意做“不知而作之”的人。他删《诗》《书》,定《礼》《乐》,演《周易》,修《春秋》,有述也有作。只说述而不作,一方面固然是自谦,另一方面是作了圣人之事,于心不安,故讳言之。因为在古代,著作是圣人之事,只有天子才能制礼作乐。《礼记·中庸》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据此,孔子“作”天子之事,有天子之德,而无其位,世称之“素王”,自以为能“述”而不能“作”。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何有于我哉③?”
【解读】本章谈孔子的“教”、“学”态度。开头三句,分别三层含义,且相对独立。第①句谈对“文献知识”的默思识记,即知识技能的学习。第②句侧重谈道德修养的学习。孔门的“学”有时是合用,有时是分用。合用指“文献”“道德”的学习;分用或指文献,或指道德,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指文献技能。“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指道德修养。①②句概括起来,也可合称为“学”。第③句,将所学的知识道德用来教诲他人。子贡曾赞扬孔子说:“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知,夫子既圣矣。”意思是孔子在“学”和“教”的问题上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孔子平生“仁以为己任”,“好学不厌,诲人不倦”,是我的本份应该做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也就是“可谓云尔已矣”,意思是“如此如此罢了。”进一步说则是“仅仅如此而已。”因此前三句是客观陈述句,末一句是表反问语气的宾语前置句。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①,学之不讲②,闻义不能徙③,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解读】本章谈孔子的忧虑。第①句讲“仁”或“德”。“德之不修,”“德”在儒学中是空位概念,它和“仁”“道”一样,是诸多道德范畴的总和,“德”可以与“仁”并列合用,称为“仁德”,与“道”合用,称为“道德”,“德必修而后成”。第②句讲“智”。“学之不讲”,“学”与“德”并列使用时,“学”则专指文献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属于“智”的范畴。“学”有两个含义:一个属于学“德”的范畴,一个属于学“智”的范畴,“学之不讲”之“学”属于学“智”,“学而不厌”之“学”,属于学“德”。朱熹说:“学必讲而后明”,学习到一定程度需要讲习,通过“讲”才能使自己知识更清晰系统。“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讲”“教”可以促进学习。第③句谈“义”。“义者,宜也。”恰当、适度、适中均可称“义”。文中的“义”,含有“道义”,“义理”等含义。第④句讲“不善不能改。”真正能改正错误的人,是大仁、大智、大勇之人,对错误认识通脱透彻之人,是属于“勇”的范畴。
前四句话,即孔子倡导的“仁”“智”“义”“勇”四项美德,“仁”是全德之称,有时又与其它道德范畴并称。“德不修,学不讲,义不从,善不改”,四句构成一组排比句,语势连贯,气脉畅达,一气呵成,而且均用“不”字居中做排比句的连接词,且强调其否定之程度,正是孔子忧虑之所在。

【原文】7.4子之燕居①,申申如也②,夭夭如也③。
【解读】本章是孔门弟子记述老师闲居时的仪态。孔子不仅重视言教,同时也重视身教,所以门徒们也记述孔子的行为、仪态,作为学习的典范,(《乡党篇》均是这类材料)。闲居无人,一般是人们仪态比较松懈的时候,孔子能做到松而不弛,说明他持身严谨。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①!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②!”
【解读】孔子晚年感叹不复梦见周公,一是表明对周公的怀念,二是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未能完成的感叹。
本章从文字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孔子晚年气血衰尽,体力不支,精力不够,不复梦见周公,实际上内涵丰富,感情凝重。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约卒于公元前1095年。早先被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尚书大传》说:“周王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多才多艺,文武双全。一生主要功绩集中在商周之际,在打天下和治天下两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他摄政七年,功昭天下,辅佐武王,克灭殷商,三年东征,平定天下,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尤其是制作礼乐,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周公制礼作乐,借鉴于夏商二代,有所选择,有所发展,把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推向了发展的顶峰,所以孔子由衷地赞叹:“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乐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而周公是礼乐文化的最重要的创造者。儒家文化直接承袭了西周的礼乐文化,并于西汉武帝时代一跃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如果我们把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史分成前后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两千多年),则可以说,周公是前一个两千多年间礼乐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是后一个两千多年间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
关于孔子梦见周公所含的意义,从客观上看问题,其实这是中国先哲的一个文化传承之梦。孔子一心想把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此梦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强烈愿望和精神追求。孔子十分赞美西周丰富灿烂的文化成就,立志要追随它。人们习惯上以文、武为西周文化的代表。其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看,周公才是最重要的代表。

【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道”“德”“仁”“艺”的追求和探讨。本章“道”“德”“仁”三个概念,是儒学中的三个空位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们是所有道德范畴的总和。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的“道”,以及“夫子之道”的“道”均指“仁”。“仁”的具体表现,即“德”。因此,三者可以互相组合并称“仁道”“仁德”“道德”。因此,三词一义,这在修辞学上称变形不变义的重复。在《论语》一书也不泛其例,如“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三句话,其实一个意思,变形而不变义,或者说:“变形而义有微变”,目的在于强调。这里也是用不同词语形式强调并强化“仁德”实施之重要,这三句话,三个名词意思虽然一样,三个动词却大有讲究。“志”是“立志”,“据”是“执守”,“依”是“不违背”。“志”是对内心而言,“据”是对行动而言,“依”是对目标而言。“国有道,不变塞(不改初衷)。”“国无道,至死不变。”内心专一向往,行动守一不改,目标至死不变。“志”“据”“依”三个动词各自强调一个方面,万泉归海,“仁”为万川之海,万流之总和。前三句为“进德”,“游于艺”为“修业”,“艺”即“六艺”,分初级六艺和高级六艺,四句话是孔子“诲人不倦”,教弟子“进德”“修业”的谆谆教诲。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①,吾未尝无诲焉。”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及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关于“束脩”,通常有三种解释:第一种,十条干肉。古人相见,必执贽为礼,束脩乃礼之薄者。朱熹注:“脩,脯也。十脡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第二种,束脩,谓束带修饰。古人年十五,可自行束带修饰之礼。郑玄注《论语》:“束脩谓年十五以上也。”第三种:指束身修行。《陔余丛考》引《汉书·光武诏卓茂》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脩,执节诚固。”《邓后纪》有云:“故能束脩不触罗纲。”一般以第一说为长,略有薄礼,不分贵贱远近亲疏,孔子未尝不予教诲。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①,不悱不发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③,则不复也。”
【解读】本章谈启发式的教育。离开契机的启发式则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启而不发。子贡“贫”“富”之问,孔子相机启发,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接着用“切磋”之句以接对,孔子顺势向前推进一步,“可与言诗也,吿诸往而知来者。”(参见1·5)正如颜回赞叹孔子说:“循循然善诱人也,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的启发式运用娴熟自然精妙,俯拾皆是,诸如传言之教,不屑之教,无言之教,都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运用。“愤”“悱”是启发的条件契机,“举一反三”则是启发的结果。能做到举一反三的弟子,最好的是颜回,“闻一知十”;其次如子贡、子夏,吿往知来(参见3·8章),“闻一知二”;最笨的应该算是樊迟、司马牛,“闻而否喻”,常有“未达”之状。“愤”“悱”站在师长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谈的是“思”“悟”结合。学习三步曲,一是“学”,二是“思”,三是“悟”,三者缺一不可。“学”“思”是启发的前提,“悟”是启发的结果。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善学者思而能悟,悟而能得,博而返约者也。

【原文】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解读】本章谈对丧者的礼仪,亦表对丧者的恻隐之心。丧事饱食,从心里角度讲,无恻隐之心;从礼仪角度讲,不合礼制。丧事不饱,内有恻隐仁爱,外有礼仪规矩,礼形于外,仁存于内。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谈的也是仁内礼外。魏·何晏说:“丧者哀戚,饱食于其间,是无恻隐之心。”宋·邢昺说:“故得有食饥而废事,非礼也;饱而忘哀,亦非礼。”

【原文】7.10子于是日哭①,则不歌。
【解读】本章内容与前章内容联系紧密。前章讲丧与食,本章讲哀与乐。《礼记·檀弓》说:“君子哀乐不同日。”快乐与忧戚不同日。宋·邢昺说:“一日之中或哭或歌,是亵于礼容。”

【原文】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②!”子路曰:“子行三军③,则谁与④?”子曰:“暴虎冯河⑤,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解读】本章孔子谈用行舍藏以及智勇兼备的问题。孔子、颜渊、子路师徒三人,颜渊尚文,子路尚武,一文一武两个弟子和孔子同居一室,可以设想,孔子坐,弟子立。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颜渊、子路是孔子最喜欢的两个学生。子路听到孔子对颜渊如此高的赞扬,冷落了他。孔子话刚一落音,他便率然而言:“您率领三军打仗,那么,谁做你的助手呢?”子路的问话,别有用意,能“行”能“藏”,有颜渊,我虽不服气,但无话可说;但武之行军略地,非我莫属。在老师面前也不敢讲武斗狠,只好说“子行三军,则谁与?”谁做您的助手呢?其实子路心里要说的却是我带三军去打仗,谁跟着我呢?“我行三军,则谁与?”即便是他口头问的“子行三军,则谁与?”至少他也希望得到“惟我与尔有是夫”的答案。孔子当着子路的面盛赞颜渊,本来运用的就是旁敲侧击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要子路虚心学文,加强修养。谁知他侧面教育不行,不仅听不进去,反而仍然表现出争强好胜,出言不逊。孔子则转侧面教育为当面批评,而且言辞非常犀利,毫不留情。“空手打虎,赤脚趟河,死也不后悔的,我才不和他一块儿去打仗呢。”孔子劈头一阵批评,语气果决,“其言也厉。”批评只是反面赌截,不能没有正面疏导,孔子话锋一转,语气平缓,“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讲的便是“临事而惧”,加之“好谋而善断”,便是勇而有谋的理想人格,孔子既有旁敲侧击,又有正面批评,既有当面堵截,又有“循循然善诱”,正面疏导,教育家从事教育,常常是多管齐下,多种方法同时运用,有时是一石三鸟,有时是三石一鸟,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7.12子曰:“富而可求也①,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解读】本章亦表现孔子的财富观。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财富可以追求,以道取之,可以不辞小官,孔子也担任过“乘田”“委吏”管仓库,任会计一类的职务。更重要的是孔子多次谈到财富问题:“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泰伯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孔子对财富的取予,要求限之以义,“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原文】7.13子之所慎:齐①,战②,疾。
【解读】本章谈孔子所谨慎的内容。斋戒,侧重对先祖而言,有关孝道、民德。战争,侧重对青壮年而言,有关国家生存发展,国运兴盛衰亡。疾病,侧重对老年人而言,老人安定,有关国家安宁祥和。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慎斋戒、少疾病、少战争是“怀之”“信之”“安之”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孔子对“斋”“战”“疾”三者重视的原因。宋·邢昺说:“将祭,散斋七日,致斋三日,斋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也,故戒慎之。夫兵凶战危,不必其胜,重其民命,固当慎之。君子敬身安体,若偶婴疾病,则慎其药以治之,此三者凡人所不能慎,而夫子能慎之也。”(《十三经注疏·述而第七》)

【原文】7.14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②,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③。”
【解读】本章描绘孔子对韶乐的痴迷状态。本章记载孔子闻听韶乐如痴如醉的情状。“三月”,言其久远,“不知肉味”,言其深入肌骨,沁人心脾。声乐,系声觉系统;肉味,系味觉系统。音乐之美妙,由声觉而味觉,通贯其感觉系统,妙不可言之状,尽现于眼前。
孔子在《八佾篇》中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据《汉书·礼乐志》载:“夫乐,本性情,浃肌肤而藏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韶》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韶》。”原来齐国的《韶》乐是陈国公子完传过去的。那么,孔子又是怎样在齐国听到《韶》乐呢?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年三十五,昭公奔于齐,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说苑·修文篇》说:“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挈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谓御曰:‘趣趋之,趣趋之,《韶》乐方作。’孔子是因三桓驱逐鲁昭公,鲁国大乱而到齐国听到《韶》乐的。孔子听了《韶》乐,叹为观止;学习《韶》乐,专心致志,所以三月不知肉味了。

【原文】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①?”子贡曰:“诺②,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③,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解读】本章记叙了子贡对孔子是否帮助卫君而进行的侧面探听,表现了子贡的机智,亦表现孔子的正直。本章关涉人物众多,背景复杂,情节颇为曲折,人物个性也十分有趣。先从卫灵公谈起,卫灵公治国有方,但为人无道,其夫人南子品行不端,臭名远播。“治国者必先齐其家,齐家者必先修其身。”卫灵公身不修,家不齐,教子无方,其太子蒯聩仇视南子,并欲加害,卫灵公知道后发怒,欲行惩治,蒯聩跑到晋国。卫灵公死了,国人推立蒯聩的儿子,即卫灵公的孙子,蒯辄为国君,即卫出公,也就是本章的“卫君”。卫出公的父亲蒯聩知道儿子立为国君,于是借晋国兵力攻打卫君,以期夺回君王之位,卫出公率兵拒之。父子相残,祖孙三代如出一辙。卫出公新任国君,冉求、子贡担心孔子会去帮助卫君。因孔子以天下之任为己任,对天下之事采取“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为天下黎民苍生着想,“不羞污君”,不以侍奉坏君王为耻辱。冉求、子贡两弟子忧虑不是没有道理。两个弟子心里如此想,但不便直言相问。若是子路在场,一定口无遮拦,“率而”逼问,或者面露“不悦”。冉求不愧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多谋略善筹划,故意问子贡:“夫子为卫君乎?”老师会帮助卫出公稳定政权吗?子贡也不愧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善于辞令,当即许诺,“吾将问之。”冉求幕后操纵,子贡前场表演;冉求善谋,子贡善说;两人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原文】7.16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读】本章记孔子的快乐观兼及财富观。孔子一生追求快乐,讲究快乐,不主张苦修,如学习的快乐、交友的快乐、修道的快乐、悟道的快乐(见6·11)。贫而乐,粗食淡水,弯起胳膊做枕头,幕天席地,面对苍天,仰依大地,远山隐约,白云漂漂,其乐无穷,真似悟道“真人”。孔子何以能达到贫而乐,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呢?关键在于孔子一生致力于“道”的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孔子并不是贫而乐而安于贫,而是求“和义”之富贵,“君子疾没世名不称焉。”《卫灵公篇》又如《周易·乾·文言》所说“利者,义之和也。”只是富贵要求合乎道义,不合道义,则如“浮云”。合道义之富贵,何乐而不取也?君子临财,取之有道,快乐就在其中了。

【原文】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①,可以无大过矣。”
【解读】本章记孔子学《易》的时间以及作用。《易》,即《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深奥难懂。孔子为什么要“五十以学《易》”呢?因为孔子把人生分为六个阶段,“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天命”,也就是知道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鉴往以知来者。”“五十以学易。”《易》也是一部研究事物变易、守易、不易的运动规律的著作,《易经》的学习,必须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后,反复研读方能读懂,所以孔子“五十以学《易》”,传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编连简册的熟牛皮带竟然断了三次,可见孔子读书之勤、之苦、之久。

【原文】7.18子所雅言①,《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解读】本章记孔子对“雅言”的运用。公事用雅言,私处用俗语,教学用雅言,闲居用俗语。当雅则雅,当俗则俗,不求一定,但求适宜。“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临事,择时而处,择义而行,不必拘泥,不必固守,天下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无适也”),没有绝对错误的事(“无莫也”),以“义”为准则。仅“雅言”“俗语”之用,孔子亦是择善而从,择时而行,何况其它。

【原文】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②: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③。”
【解读】本章是孔子对其一生的自我描绘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情况,子路刚勇好斗,“暴虎冯河,死而不悔。”勇夫一个,居然不能回答,孔子难免有一些责备的语气,“女奚不曰”,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孔子一生的自我写照。

【原文】7.20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解读】本章记叙孔子对古代知识的追求。孔子认为从获取知识的角度看人有四个层次。四个层次是“生而知之者”,第一等人;“学而知之者”,第二等人;“困而学之”,第三等人;“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指普通老百姓中那些不愿意学习的人,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困而不学”即“下愚”之人。他们是第四等人。孔子否定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承认自己是“学而知之”,并且喜好古代文献,敏而好学,发愤忘食。

【原文】7.21子不语怪①,力,乱②,神。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怪异、暴力、叛乱、鬼神存而不论的态度。朱熹《集注》说:“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

【原文】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读】本章孔子谈什么是老师的话题。“三人行”之“三”有人释为虚数,表示“多”有人释为确数。“三”字和其他数词配合使用时,有表示“多”或表示“少”,“仅仅有”的意思,如“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与“五”配合使用并有“五”作后续数词,那么“三”则表其“多”,如后续数比“三”少,那么“三”则表其“少”,如“三言两语”“三长两短”表示“寡言少语”,表示“不幸而短夭”,“三人行”之“三”没有后续数词,结合语境看,应表示“少”,“仅仅三人”“三”字表示“少”,表明孔子谦虚“敏而好学”的精神。

【原文】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①!”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待暴力的态度。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欲杀孔子,拢其树。”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则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临事不忧,临难不惧,处变不惑,面对暴力,从容应对,凛凛然一身正气。孔子一身而具仁、智、勇三德。

【原文】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①?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坦诚的教学态度。有关孔子的学问,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贡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子贡又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因其学问高深辽远无边无际,仰不可企及,俯不可探究,进不得其门,登不得其阶梯,故而疑孔子学问有所隐藏。孔子有圣人之心,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智,因此,孔子直露胸臆,“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自问你们以为我有什么知识没有传授而有隐瞒吗?自答“吾无隐乎尔!”我没有什么隐瞒的,“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不仅是知识无隐藏,行动也不隐匿,浩然坦荡。
本章文字可说明三点:一见其学问之广博,二见其为人之坦诚,三见其教学无私心,包括对儿子伯鱼的教育,以及对弟子的教育,犹如天地,无私载无私覆。

【原文】7.25子以四教:文,行①,忠,信。
【解读】孔门四教:文、行、忠、信。文,指历史文献教育;行,指道德践履和政治实践;忠信,是道德实践者具体的道德人格修养。孔门四教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文”为教是为了解决学术文化和学术思想问题,以“行”为教是为了解决道德践履和政治实践问题,以忠信为教是为了解决人格基础和道德养成问题,目的是为了培养一大批参与国家政权、改良社会政治的贤才。就四教内在结构而言,“忠信”为体,“文行”为用,或如《礼记·礼器》所言:“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原文】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①。”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②,斯可矣。亡而为有③,虚而为盈④,约而为泰⑤,难乎有恒矣。”
【解读】本章谈人格修养的层次。从人格角度讲,儒学一般有圣人、君子、小人之分,细分则有圣人、贤人、君子、士、小人。地位最高,品德最好称为“圣人”。没有地位,品德极好称为“贤人”,“贤人”多指不在位之人。“君子”含义有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有位者。有德但不是最好,有位但不是最高。君子称谓极易混淆:有德而无位称君子,有位而无德也称君子,当人们发觉他“无德”时,便称其“伪君子”,君子的最佳状态当是“既有德又有位”。“士”是知识分子阶层,前进可以成为德位相符的“君子”,退则为无德之“小人”,所以孔子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历代知识分子中品德或高或低者比比皆是。“小人”与“君子”相对,也分无德者、无位者、无德无位者,“无德”是小人的基本特征。无德是小人,无位也是小人。无位的小人可分两类:一类是无位且无德,是标准的小人;一类是无位而有德,这个“小人”所指的却是“普通百姓”,仅指地位低而已。从人格标准角度讲有以上分类,从道德规范角度讲,又分“仁、智、勇”三项。

【原文】7.27子钓而不纲①。弋不射宿②。
【解读】这是孔子的生态观。前人多说这是孔子的仁者之心,其实不然。孔子“厩焚”,问人不问马,可见孔子贵人而贱物。持竿钓鱼,而禁渔网捕获,弋箭射鸟不射宿夜之鸟。

【原文】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解读】本章谈孔子对创作和学习的态度以及方法。本章分两层:第一层谈“知”与“作”;第二层谈“知”与“行”。“知”与“作”,“知”是因袭,是传承,“作”是变革,是创新。知而不作属于狷而隐,不知而作属于狂而显。孔子则是知而述之,“述而不作。”因袭而不创作。“述而不作。”对孔子来说则是一种谦辞,孔子深知“不知而作”的荒谬与弊端,也深知“作”的艰难。
“多见而识之”承前省略“择其善者”,全句补齐应该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择其善者而识之,知之次也。”“闻而知之”“见而知之”皆系“学而知之”。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当属“学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次也”即“知之次也”,闻见而知,属于“学善”的范畴。“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择其善而识之。”“闻而从之”“见而识之”是践善、行善的范畴。

【原文】7.29互乡难与言①,童子见②,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③,不与其退也,唯何甚④!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⑤。”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后进者或过而能改者的态度。孔子在《卫灵公篇》中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互乡人蛮不讲理,纠缠不清,“难与言”,互乡童子却要拜见孔子,依孔子自己一贯言论,当属“不可与言”之类,孔子却偏偏又接见他,并与之言,令门徒十分疑惑。孔子“与进不与退,与洁不与往”,既往而不咎之言,皆为解门徒之惑而言。此行此言,表现孔子两点精神,一是“有教无类”的博大襟怀,凡愿受教育者,不论贤愚、不肖以及有过错者,皆在教之列。奖掖后学,鼓励后进,不遗余力,唯善是举。二是与人为善,明代·袁了凡《家庭四训》说:“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为度也。”

【原文】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
【解读】本章谈“仁之易”。“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多种道德范畴的总和,它涵盖孔子提出的所有的道德子目,如:“礼义忠信,勇直刚强,廉清简约,恭宽敏惠,温良俭让,敬孝诚和”等等40多个道德子目。因此,“仁”具有两重性,一是博大精深,广远无垠,二是具体而微,些微琐细。“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谈的就是“仁”细微琐碎,仁之易行,一般的匹妇匹夫都可以做到的,也如:伯夷、叔齐,孔子评价他们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伯夷之仁,只是做到了“仁”的一部分,“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即“仁”之清,而非“仁”的全体。所以孔子说:我未见行仁而“力不足者。”

【原文】7.31陈司败问①:“昭公知礼乎②?”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③,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⑤,为同姓⑥,谓之吴孟子⑦。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解读】本章谈孔子对待过错的态度,也涉及为尊者违的品德。鲁昭公,春秋记载鲁国第十个君主,娶吴女为妻,鲁君与吴女都是姬姓,按礼制规定“取妻不取同姓”,二人相婚,显然非礼。陈司败,身为陈国大夫,此事不合礼制,孔子不可能不知道。“问昭公知礼乎?”显然是明知故问,孔子也不可能不知道陈司败问话的目的所在。孔子的答案有两种,或“非礼”,或“知礼”。如果回答“非礼”,那么孔子则违反礼制,礼制规定:“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何况君王呢?另外,孔子主张为人应该“隐恶而扬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臣为君隐,居下而不讪上,为尊者避讳。”孔子当然不便回答“非礼”。如果回答“知礼”,显然会受到“君子亦党”的批评。孔子左右为难,但还是选择了“知礼”的答案,明知两难,孔子为何仍然回答“知礼”?除上述理由外,陈司败问得笼统含混,所以孔子佯装不知而回答“知礼”。陈司败转而找到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说:“君子亦党乎?” 事情很快被说穿了,事关老师的名节,不能不告诉老师。孔子听说后,主动承担其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宁可自己承认“君子亦党”的错误,也不愿背负“居下而讪上”之恶名。

【原文】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①,而后和之②。
【解读】本章表明孔子虚心好学,而且不掩人之善。朱熹说:“必使复歌者,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而后和之者,喜得其详而与其善也。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

【原文】7.33子曰:“文,莫①吾犹人也。躬行君子②,则吾未之有得。”
【解读】本章孔子自以为“行”不如“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弟子,“文”指文章典籍,具体指《诗》、《书》、《礼》、《乐》、《易》。“行”指社会实践,儒家文化一向主张“知”“行”结合。孔子自谦认为文章典籍,诵习六艺,我与他人相比,不相上下,“吾犹人也”,但是在躬行实践方面,我还未能做到。可见知之难,行之更难,李善注《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唯艰。”

【原文】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①,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②。”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解读】本章表现孔子对“圣”与“仁”的自谦,同时对“教”与“学”的自信。“圣”是孔子学问中最高的道德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是孔子学问中核心道德范畴,“仁者,爱人。”“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自谦说未能达到。可见“圣”“仁”境界之高,行仁之难。“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差不多做到了,“为之不厌”与“学而不厌”同,从“修己以安人”角度讲,“为之不厌。”讲的是“修己”,“诲人不倦。”讲的是“安人”。
以上两章,既有孔子自谦的一面,也有孔子自信的一面,正符合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的自知境界。

【原文】7.35子疾病①,子路请祷②。子曰:“有诸③?”子路对曰:“有之;《诔》曰④:‘祷尔于上下神祇⑤。’”子曰:“丘之祷久矣⑥。”
【解读】孔子对神灵采用的是“存而不论”或“两可论”。他认为神灵辅佐帮助有德的人,天生德于予,桓魋想加害于我,也是把我没有办法的。同理,我生病,临时向上天祈祷也是无用的。若祈祷有效,我孔丘早已开始祈祷了。“丘之祷久矣。”意思是我用修德的方式向神灵祈祷已经很久了。孔子这段话,萌芽于春秋早期的“德义决定论”,是“惟德是辅”的天命观的具体体现。

【原文】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解读】本章谈孔子对“奢侈”和“勤俭”的态度。辅佐齐国在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他俩相距一百多年,一个是管仲,一个是晏子。国君有什么,管仲就有什么,雕龙画凤,错彩镂金,十分奢侈;一个是晏子,衣着朴素,居住简陋,连祭祀的猪腿都小得被器皿遮住看不见。为官奢侈,大肆铺排不好,过分俭朴,俭朴得连祭品都要节省,的确是“苟俭”。子贡一天问孔子说:“管仲失于奢,晏子失于俭,与其俱失矣,二者孰贤?”孔子认为奢俭最好的境界应该适度适中,做到“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如若做不到,与其奢侈张扬而不谦逊,还不如因俭省谦退而固陋。也就是说,宁取晏子之俭而固,不取管仲之奢而狂。

【原文】7.37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解读】本章孔子谈“君子”和“小人”的胸襟。君子的胸襟坦荡舒泰,小人的胸襟悲戚忧愁。《荀子·子道》篇有一段话: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忧乎?”孔子回答说:“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小人的典型特征是“患得患失”,“其未得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原文】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①。
【解读】本章是对孔子仪态的描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厉。”体现了孔子无过无不及的中和慈祥泰然的圣人气象。
? 性情温和的人一般难于严厉,孔子待人温和,和厚之中自有师道尊严,温这得中,故而温而厉;人之威者易于猛,孔子尊严可畏自有其威,但可畏可近,威之得中,故威而不猛;孔子庄敬自恃坟,舒泰而不拘迫,安之得中,故谦恭而安详。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②,窃比于我老彭③。”
【注释】
①述而不作:只传述古人著作而不创作。
②信而好古:相信、爱好古代的文化。
③老彭:商代的贤大夫彭祖。一说指老子和彭祖。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何有于我哉③?”
【注释】
①默而识(zhì)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识:记住。
②诲:教导,教诲。
③何有于我哉:“于我何难之有”的倒装和省略,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①,学之不讲②,闻义不能徙③,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①德之不修:不修德。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讲:前人多注为“讲习”,笔者“臆”测讲当通“斠”(jiào),考校,考查,研究,意即不研究学问,“语译”“解读”仍以旧注为依据。
③ 闻义不能徙:听到合义理的事不能全力以赴去做。徙:迁移。

【原文】7.4子之燕居①,申申如也②,夭夭如也③。
【注释】
①燕:通“闲”。朱熹《集注》:“燕居,闲暇无事之时。”
②申申:容貌舒缓。
③夭夭:态度和悦。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①!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②!”
【注释】
①甚矣,吾衰也:即“吾衰也,甚矣”,我衰老得太厉害了。
②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辅佐武王、成王执掌天下。鲁国的始祖,孔子认为他是圣人,对他非常崇拜。

【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
【注释】①艺:即六艺。有初级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写字和算术等内容。也有高级六艺:指《礼》《乐》《易》《诗》《书》《春秋》。是孔子教学的内容。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①,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①束脩(xiū):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脩:干肉,又叫脯。每条脯为一脡,十脡为一束。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①,不悱不发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③,则不复也。”
【注释】
①愤: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
②悱(fēî):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③隅(yú):角。

【原文】7.10子于是日哭①,则不歌。
【注释】①于:在。是:此,这。

【原文】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②!”子路曰:“子行三军③,则谁与④?”子曰:“暴虎冯河⑤,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①舍之则藏:不用我就藏起来。舍:舍弃,不用。
②惟我与尔有是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尔:你。是:这种。夫:语气词,相当“吧”。
③子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④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
⑤暴虎冯(pí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徒步过河。《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吕氏春秋》引此高诱注:“无兵搏虎曰暴,无舟渡河曰冯。”

【原文】7.12子曰:“富而可求也①,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①而:如果。 ②虽执鞭之士:即拿着鞭子为当官人开路的差役。

【原文】7.13子之所慎:齐①,战②,疾。
【注释】①齐:通“斋”,斋戒,古代祭祀前要沐浴,戒荤,穿戴干净衣服以此来表示虔诚,叫做斋戒。 ②战:战争。

【原文】7.14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②,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③。”
【注释】①《韶》:舜时的乐曲。 ②三月:泛指长时间。 ③斯:这样。

【原文】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①?”子贡曰:“诺②,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③,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释】
①为:帮助。卫君:卫出公蒯辄,蒯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的儿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被逐出卫国逃到晋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晋国为侵略卫国,送蒯聩回卫国与蒯辄争夺君位。蒯辄父子俩争夺君位,与伯夷、叔齐兄弟俩相让君位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可以看出孔子对蒯辄的态度。
②诺:应答的声音。
③求仁而得仁:孔子认为伯夷、叔齐互让君位是为求仁,他们这样做已得了仁,即使最终饿死了,也不会有怨恨。

【原文】7.16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饭,吃,名词作动词。
②曲肱(gōng)而枕之: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枕着。肱,从腕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枕,枕着,动词。

【原文】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①,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①《易》:又称《周易》或《易经》,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书。

【原文】7.18子所雅言①,《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注释】①雅言:当时中原通行的语言,相当现在的普通话。孔子平时用鲁国的方言讲话,读《诗》、《书》和赞礼则用雅言。

【原文】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②: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③。”
【注释】
①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大夫,封地在叶城故称叶公。
②女:通“汝”。奚:为什么。
③云尔:如此罢了。云:如此。尔:通“耳”,罢了,而已。

【原文】7.21子不语怪①,力,乱②,神。
【注释】①怪:怪异。 ②乱:叛乱。

【原文】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①!”
【注释】①桓魋(tuí):宋国的司马。据《史记》记载,孔子离开卫国去曹国时经过宋国,与弟子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桓魋想杀死孔子,砍倒大树,孔子于是离开,他的弟子催他快跑,孔子便说:“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

【原文】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①?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①三子:你们几个人,孔子这里指他的学生。隐:隐瞒。

【原文】7.25子以四教:文,行①,忠,信。
【注释】①行:社会实践。

【原文】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①。”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②,斯可矣。亡而为有③,虚而为盈④,约而为泰⑤,难乎有恒矣。”
【注释】
①斯:就。
②恒:恒心。这里指保持好操守。
③亡而为有:没有却假装有。亡:通“无”。
④虚而为盈:空虚却假装充实。
⑤约而为泰:穷困却假装富足。约:贫困。泰:宽裕。

【原文】7.27子钓而不纲①。弋不射宿②。
【注释】
①不纲:不用大网网鱼。纲:即网。
②弋:(yì)不射宿: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已归巢歇息的鸟。弋:用带生丝的箭射。宿:歇栖的鸟。

【原文】7.29互乡难与言①,童子见②,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③,不与其退也,唯何甚④!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⑤。”
【注释】
①互乡:地名。据说这个地方的人惯于做坏事,不太讲道理。
②童子见:互乡的一个少年受到孔子的接见。
③与其进也:赞许他的进步。与:赞许。
④唯何甚:何必做得太过分。唯:语气词,无义。
⑤保:守,抓住不放。

【原文】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
【注释】①斯仁至矣:仁就可以达到。孔子认为“为仁由己”,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原文】7.31陈司败问①:“昭公知礼乎②?”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③,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⑤,为同姓⑥,谓之吴孟子⑦。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①陈:陈国。司败:即司寇。主管司法的官。
②昭公:鲁昭公,生姬,名裯。
③揖巫马期而进之:向巫马期作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巫马其:孔子的学生。党:偏袒。
④取于吴:从吴国娶了夫人。取,通“娶”。娶妻。
⑤为同姓:鲁国国君是周公的后代,姓姬。吴国国君是太伯的后代,也姓姬。周代的礼法同姓不能结婚。
⑥吴孟子: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通常是其所生长的国名加她的本姓。鲁娶于吴,这位夫人的称号应是吴姬。但这样显然违法乱纪背了周代“同姓不婚”的礼法。为掩盖真相,故改称她为吴孟子。

【原文】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①,而后和之②。
【注释】
①反:反复,重复。
②和(hè):唱和,这里是跟着唱。

【原文】7.33子曰:“文,莫①吾犹人也。躬行君子②,则吾未之有得。”
【注释】
①莫:大约,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词。
②躬行君子:身体力行做一个君子。

【原文】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①,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②。”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①抑:只是。 ②云尔:如此。

【原文】7.35子疾病①,子路请祷②。子曰:“有诸③?”子路对曰:“有之;《诔》曰④:‘祷尔于上下神祇⑤。’”子曰:“丘之祷久矣⑥。”
【注释】
①疾:病。病:病得很重。
②祷:祈祷,祷告。
③有诸:有这事吗?诸:“之乎”的合音。
④诔(lěi):向鬼神祈祷的文章。
⑤祇(qí):地神。
⑥丘之祷久矣:孔子认为自己言行合于神明,所以说“丘之祷久矣”。

【原文】7.37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注释】
①荡荡;宽广的样子。
②长:常。戚戚:忧愁的样子。

【原文】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①。
【注释】①恭:庄重。

整篇朗读 
 

述而第七

Chapter 7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传授知识而不从事创作,相信先人而又爱好古代典籍,我可以自比于商朝时的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在家没事时,衣冠整洁,悠闲自在。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严重啊!很久没再梦见周公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品德、心怀仁慈友爱、陶冶高雅情操。”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带了见面礼,没有我不教育的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有戴孝人在旁时,孔子从未吃饱过。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当天哭过,孔子一天就不唱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受重用时,就展露才华;不受重用时,就韬光养晦。只有我和你能做到!”子路说:“您带兵作战时,让谁辅助?”孔子说:“徒手斗猛虎、赤脚过深河,至死不悔的人,我不需要。我需要的是那种小心行事、以智谋取胜的人。”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子之所慎:斋、战、疾。

【译文】孔子慎重的事:斋戒、战争、疾病。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说:“老师打算辅佐卫国的君主吗?”子贡说:“哦,我去问问。”子贡进去后,问:“伯夷、叔齐那种人?”答:“古代贤人啊。”问:“他们后悔吗?”答:“求仁而得仁,后悔什么?”子贡出来说:“老师不会去。”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也在其中了!缺少仁义的富贵,对我来说,就象天上的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五十岁学《周易》,就可以无大错了。”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有时讲普通话:读诗、读书、举行典礼时,都用普通话。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不知道快要变老了等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老天赋予我高尚的品德,追杀我的人能把我怎样?”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教学有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没什么不是同你们一起做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一心向善的人,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拥有、空虚却装作充实、贫穷却装作富裕,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很难一心向善!”

子钓而不纲、弋而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钓鱼而不撒网、只射飞鸟而不射睡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有一种人,不了解情况就冒然行事,我不会这样。多听,向先进人物学习;多看,把细节牢记在心。就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有个地方风气不正,那里的人不讲道理,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袒护人,君子也袒护人吗?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做夫人,也姓姬,他却将她改名换姓,叫她吴孟子。他也知礼,谁不知礼?”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有错,就必定有人知道。”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后自己跟着唱。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在理论知识方面,我还过得去;在品德修养方面,我却做得不够好。”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生重病,子路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答:“有。我祈祷天神地神保佑您平安。”孔子说:“我早就祈祷了。”

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就会骄狂,节约就会寒酸,与其骄狂,宁可寒酸。”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总是胸怀宽广,小人总是忧愁悲伤。”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武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