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接续前章,仍讲自知之明的问题。不过,这里着重讲执政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策,反对无限度地压榨人民。老子认为,人民一旦不再畏惧执政者的高压统治,那么轰轰烈烈的反抗暴力的斗争就要爆发了。他希望执政者要自知、自爱,要抛弃自见和自贵,这样也就不会招致人民的反抗。
这里的“不自贵”,与前面所讲的“贵身”、“名与身孰亲”有不同的内涵。“贵身”讲维护人的尊严,自重自爱,不让荣辱忧患和其他身外之物损害了自身的尊严;“名与身孰亲”则是说人的价值比虚名和货利更可宝贵,不要为争夺身外的名利而轻生伤身。
老子不希望暴乱,不管是执政者的高压暴政,还是人民的反抗斗争。他重点反对的是执政者的高压政策和自见、自贵的政治态度。因为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执政者对人民实施暴政、残酷压迫和掠夺人民。所以老子警告执政者,对待人民必须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只是凭借暴力手段,使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存下去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会掀起巨大的暴动,反抗执政者的暴政。
然而,老子对当时的执政者们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圣人”身上,只有“圣人”才懂得这个道理。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之心。他们不会自我显示,不会自我抬高,这样就可以取得人民群众对他的拥护和支持。由此可见,在这一章中,老子真正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威:权威。
威:同危,危险。
狎:通狭,压迫,逼迫。
厌:即压,压迫,阻塞。
厌:厌恶,厌烦。
不自见:不自我张扬、表现。
不自贵:不自以为高贵。
去彼取此:舍自见、自贵,取自知、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