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全书的正式结束语,采用了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治世的要义。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
老子在一开头就提出了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三对范畴,实际上讲的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他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
按照上述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做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的本性。
不过,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现象更是十分复杂。如果单单认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就流于片面了。如果认为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远不能统一,而只能互相排斥,也就脱离了老子的辩证之道。
天道无私,它只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对万物造成伤害。掌握了“道”的圣人,顺天道而行,效法天道之“利而不害”,表现为“为而不争”,也就是只做出贡献,只为他人服务,而不和他人争夺功利。
“为”是前提,“不争”是在“为”的条件下“不争”。“不争”,不是消极不为,不是自我放弃,也不是对一切事物的放弃,而是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意欲。这是“不争”的普遍意义。
其实,在老子所处的时代,“不争”还有着特定的现实意义。当时,执政者互相争权夺利,弱肉强食,纷争不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老子的“不争”,正是针对执政者的这种私欲膨胀行为而提出的,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小国:使国家变小。
寡民:使人民稀少。
什伯:什,同十。伯,同佰。什佰,表示数量多。
重死:重生怕死。
舆:车子。
甲兵:武器装备。
陈:陈列。
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结绳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