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契机,用旁敲侧击的激将法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这一招果然奏效,立即引发了太后的反驳“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千回百折,终于得到了他最想要太后说的一句话。此时,他才可以正八经地谈论他的爱子观了。他于是从容回顾往事曰“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极力夸赞太后爱燕后而为之“计久长”的明智之举,以反衬出她爱长安君的“计短”。由于触龙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指责太后不该溺爱幼子,而是批评她还爱的不够,应像疼爱燕后那样疼爱长安君,才算爱得深远,所以太后听着十分顺耳,在不知不觉中已完全接受了触龙彀中。一声爽朗的“然”,就说明她已经完全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至此,触龙的谏说已初见成效。他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剖析历代诸侯子孙未能继世为侯的教训,其原因就在于“位尊”、“奉厚”、“挟重器多”,却“无功”、“无劳”。并以此作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姐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青腆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且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真是既痛快淋漓而又字字力重千钧,揭穿了太后。始终顺着太后爱子的心理,从为长安君的根本利益着想出发,层层深人地启发引导,情离于理,理表与情,终于使太后深受感动,心悦诚服,慷慨应“诺”。
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态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馗尬。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艺术特点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历史上的赵威后,据《战国策·齐四·齐使使者问赵威后》,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固执任性的老太太;而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她曾说过:“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这种重民轻君的话,不是一般人说得出来的。正因她有政治才能,才得以“新用事”。但她作为母亲,也和常人一样,溺爱小儿子。不过,在触龙的劝谏下,凭着她的政治经验,很快地认识到,只有把“爱子”与“爱国”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爱子。于是她完个接受了触龙的意见。文章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她由拒谏到纳谏的转变过程。文章一开始就写她:“明谓左右,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摆出一副强横的面孔。但随着触龙劝谏的深人,她的情绪慢慢改变了。在表情上,由“盛气”而“色少解”,而“笑”;在语言上,先是冷冰冰的(如“恃辇而行”),再是说客气话(如“敬诺”),再是说心里话(如“妇人异甚”),再是被动应答(如“然”“无有”),最后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完全接受劝谏。赵太后的情绪是随着触龙的劝谏一步步地改变的。
触龙的形象也刻画得很生动。他与一般大臣只强调国家利益,不关心长安君利益,一味强谏不同;他既关心国家利益,又关心长安君利利益,并把两者统一起来。他是真心实意地为赵太后和长安君着想。赵太后不只是被他所说的道理折服,也被他的真诚所感动。他善于做思想工作:先从寒喧请安入手,消除紧张气氛;再提出共同关心的“爱子”问题;再提出“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原则;再用历史事实说明爱长安君就应该“及今令有功于国”,把“爱子”与“爱国”统一起来。层层开导,步步深入,有理有情,终于说服了赵太后。 [1]
这两个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主要是由于作者能通过语言和行动,将人物放在具体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清人林西仲在《古文析义》中,评论文章的结构,有一段很好的解释:“余细绎前后问答,譬善弈者,初观其闲闲置子,似觉无用;待成局之后较之,方知自首至尾,悉无虚着。其日‘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又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皆述己之老态,以起下文‘填沟壑’之语。其曰‘太后玉体有郄’,又曰‘日食饮得无衰’,皆指太后之老态,以起下义‘由陵崩’之语,本未暇一言叙及寒暄也。其称舒祺之不肖也,见其纨娇痴,少不更也,故下文有‘位尊无功,奉厚无劳’之说焉。其请补黑农以卫王宫也,见其目前割爱,使离左右,欲令其有有以自托,为之计长久也,故下文有长安君自托于赵之说焉。其曰‘愿及未填沟壑’也,见已之既衰,不能别有所待,今日黑衣之请,实千载一时至计也,故下文方有‘及今令有功’之说焉。”
• 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
• 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
• 急:加紧。
• 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于:向,介词。
• 必:一定。以……为:把……作为。
• 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
• 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 强(qiǎng):竭力,极力。
• 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
• 明:明白地。
• 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
• 复言:再说。
• 令:让,使。
• 唾:吐唾沫,动词。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
• 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
• 言:说,是“言于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言于左右”是“对太后的侍臣说”。
• 见:谒见,拜见。
• 盛气:怒气冲冲。
• 揖:应为“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
• 入:进入殿内。
• 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走,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
• 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
• 病足:脚有毛病。病:有病,动词。
• 曾:竟,副词。
• 疾:快。
• 不得:不能。
• 见:指拜见太后。
• 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
• 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
• 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
• 郄(xì):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有所郄:有什么毛病。
• 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
• 恃(shì):依靠,凭借。
• 辇(niǎn):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
•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 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
• 衰:减少。
• 今者:近来。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
• 殊:很,特别,副词。
• 强(qiǎng)步:勉强散散步。步:散步,步行,动词。
• 日:每天(步行)。
• 少:稍微,略微,副词。
• 益:增加,动词。
• 耆(shì):同“嗜”,喜爱。耆食:喜爱吃的食物。
• 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
• 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
• 少解:稍微不和缓了些。
• 公:对人的尊称。
• 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息:儿子。
• 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
• 少(shào):年幼。
• 不肖(xiào):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
• 怜:怜爱。文言里的“爱”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
• 令:让(他)。“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
• 得:能够。
• 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农”借代卫士。以:来,连词。
• 没(mò):冒昧。没死:冒着死罪。
• 以:连词,来。
• 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这里可译为“请求”。
• 敬:表示客气的副词。
• 诺:表示答应的意思。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几何:多少。
• 愿:希望。
• 及:趁。
• 填沟壑(he):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壑:山沟。托之:把他托付给(您)。
• 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 甚:厉害,形容词。
• 于:比,介词。
• 异甚:特别厉害。
• 以为:认为。
• 媪(ǎo):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
• 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 贤于:胜过。
• 君:您,对人的尊称。
• 过:错。
• 之甚:那样厉害。
• 子:这里泛指子女。
• 为:替,介词。
• 计:打算,考虑。
• 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
• 持:握持。
• 踵(zhǒng):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
• 为之:为她。泣:小声哭。
• 念悲:惦念并伤心。
• 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
• 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
• 必:一定,副词。
• 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
• 使:让(她)。
• 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
• 计久长:打算得长远。
• 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