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是中国古代通行的简约、典雅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中华民族的精神人格、思想智慧、情感操守、行为规范,华夏大地的山川风物、天文气象,中国社会的源流演变、兴衰更替、风貌格局,集中地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表现出来,而这些古代典籍大多用文言写成。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人格,彰显中国气派,精通现代汉语,就必须研习古代典籍,而前提是具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古代汉语呈现出迥异于现代汉语的特点,学习起来具有相当的困难。如果说现代汉语是一位活力四射的时髦女郎,那么古代汉语就是一位娴静文雅的古典美女,她一脸的凝重严肃,满口的之乎者也,俨然一副拒人千里的架势;“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显得扑朔迷离;“美人如花隔云端”,显得朦胧飘渺。 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可以从词汇的差异,语法的特异,名物、制度的迥异等方面分析,以下择其要点加以说明——
一、 词汇的差异

文言词汇的最大特点是以单音节为主,这是文言文呈现简约特点的基本原因。如曾巩《任将》有这样的句子:“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句中的“终于”“不过”在现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词,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词,“终于”是“在……(位置)结束”之意,“不过”是“没有超过”之意。又如“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日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其先生者也”(《韩诗外传》),句中的“思索”是思考的意思吗?不是。它是两个词,等同于“想着寻找”。如果我们用现代汉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文言文,就会犯以今解古的错误,难免碰得头破血流。

文言词汇的第二个特点是古今异义。如“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宋书·王昙首传》),句中的“上”是“皇上”,“会”是“恰逢”,“因”是“于是”,“床”是“坐榻”,“御床”是指“龙椅”,都和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如果不熟悉文言词汇的常见用法,阅读文言文就会不得其门而入,弄错码头上错船,难免贻笑大方。

文言词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词多义。汉字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很多汉字的本义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但在古代汉语中却经常出现。如《诗经》中的“之子于归”是“这个女子要出嫁”,而“归”的本义就是“出嫁”,如果你将其翻译为“这个男子要回家”,就比做变性手术更荒唐了。同样《项脊轩志》中的“吾妻来归”是“我的妻子嫁过来”,而不是“我的妻子回来”。再举一例,“渎”的本义是水沟、水渠,如“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宋书·郭原平传》),句中的“渎”即是“水渠”之意。然而在现代汉语中,“渎”的常用义是“轻慢,不敬”,如果不了解“渎”的本义,就会发现用现代版的钥匙难以打开古代制式的锁,你就只有干瞪眼的份儿啦。还有更离谱的。“复”有“恢复”之意,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有“免除”之意,如“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免除三个人的兵役)”(《汉书·食货志》),两种用法正好相反。又如“微须”可训为“有少量胡须”,也可训为“没有胡须”。现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也广泛存在,但像这样悖反的情形实为罕见。

文言词汇的第四个特点是字形通假。所谓通假,是借用读音相同的字来代替本字。如:“支节华美”中的“支”通“枝”,前者是通假字(也就是错别字),后者是本字。“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中的“说”通“悦”。如果你不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理解上述语句,就会梗塞难通。

文言词汇的第五个特点是偏义复词,第六个特点是词类活用,第七个特点是虚词使用频密又高度灵活。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展开了。

二、 语法的特异

语法涉及到成分省略,句式倒装,判断句、被动句的表达等内容。以下仅以名词连缀的结构关系为例来说明文言语法的复杂性。 在文言文中,名词连缀的结构关系至少有七种类型:
①是并列关系。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是同位复指。如: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③是偏义复词。如:既而将诉于舅姑。
④是主谓关系。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⑤是动宾关系。如:草菅人命;生死肉骨;庄王之德宜君人。
⑥是偏正关系。如:霜鬓、银鬓、鹤发。
⑦;是述补关系。如:沛公军霸上。
其中第三种、第五种、第七种是文言文所独有的关系类型。如果我们不熟悉名词连缀的结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不能灵活转换,就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入死胡同。

三、 名物、制度的迥异

①先说人名。
古代的人名由姓、名、字、号等四部分组成。在叙述的过程中,通常先全面介绍,而后单称名或字,省掉姓氏。自称用名,称呼别人用字,除师长上级对晚辈下级外,其他情形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现代汉语中直呼其名则表示亲昵恩爱)。称呼对方往往会用到敬称,如子、夫子、卿、爱卿、公、公子、君、长者、执事、陛下、殿下、阁下、足下等,称呼自己往往用到谦称,如仆、臣、妾、愚、某、小人、鄙人、微臣、卑职、牛马走等。还有君主的自称,如寡人(寡德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朕等。

②再说地名。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频繁,地名的演变让人眼花缭乱。如今天的南京,战国时期叫金陵,秦汉叫秣陵,三国时期叫建业,西晋更名为建邺,东晋称建康,宋代叫江宁,明朝称南京、应天府,清朝称应天。这还只是举其要者。一个南京尚且这么多名头,——连张天翼笔下的华威先生也要甘拜下风,——何况全中国的地名呢?还有同名异地的。如苏轼《赤壁赋》中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武昌”是指今天的武汉吗?不是,是今天的鄂州。“夏口”与武汉无关吗?有关,正好是指今天的武汉。又如《后汉书·卷五十六》有这样的句子:“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暠与相揖谢,千里不得乘车。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文中的“汉阳”是今天的武汉汉阳吗?不是,因为文中说到“化行羌胡”,也就是教化通行到羌人和胡人等少数民族中间,而武汉何来”羌胡”?原来,“汉阳”是指东汉的汉阳郡,在今天的甘肃省。如果不了解地名的变更,就会张冠李戴,甚至“反认他乡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