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说明“道”之体征,即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而且不明起始,不知未来,绵延不绝,不停变化,不可名状,所以终归为虚无之态,于是叫它“惚恍”。夷、希、微三个字,均形容“道”的幽而不显,若隐若现,不可捉摸。由此看来,“道”是我们的感官无法感知的,唯有用心体悟。
    “道”虽然感知不到,但它时刻存在着,主宰着我们的生活。只有用心体悟道的人,方能在这种虚无缥缈和若隐若现中发现“道”,最终捉摸到“道”。
    圣人善于体道,执守古道。他们循道而行,察古通今,潜居抱道,待时而动,所以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能一举取得成功。
    所谓“道纪”,指道之规律。聪明人做事之所以容易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已经存在的“道”,抓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所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其实,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古代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的只是外在的物象和形式。很多话,很多道理,老祖宗都已经说过了,甚至说完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古道,传承大道,灵活地将先人的智慧运用到今天的生活。个人如沧海一粟,力量渺小,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自知之明。

夷:无色。
希:无声。
微:无形。
诘:意为追问、究问、反问。
一:指“道”。
皦(jiǎo):清晰,明亮。
昧:阴暗。

整篇朗读 
 


第14章 赞玄第十四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看不到图象,称着夷;听不到声音 ,称着希;触不到形体,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它的上面不见光明,它的下面不见黑暗,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无物象之物象,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