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老子主要讲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道理。他认为,最柔弱的东西里蕴蓄着无形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即便最坚强的东西也无法抵挡。
    “柔弱”是“道”的作用方式,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已不局限于“刚强”的对立面。实际上,对柔弱的赞誉也就是对超脱名状而顺其自然的推崇。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指出入各种“名状”的自如,不可将它与“疲弱”混为一谈。
    “柔”,也可理解为“软实力”。言语、思想、文化、生活方式,都是天下之至柔,都是上善若水,都是润物细无声的。
    另外,老子还以“无有入无间”的道理,说明了“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的益处。没有间隙却仍然能走进去、影响进去,靠的是无有,因为没有间隙,任何有是进不去的。这里的“无”其实是一种有的形式,它可以无影、无形、无声、无重量,然而正因如此它才能无坚不摧,攻无不克,无不可入。
    更深入地理解,其实老子要讲的是深刻的辩证法,即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强调要以弱胜强、以虚胜实、以无胜有、以智胜力、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克敌于无形、胜敌于不知不觉中、不战而胜。
    无为与不言,为今后的有为与立言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无为是保持在欲发未发状态;是一切进入准备,只等一声发令枪响的状态;是微微一笑将言未言的状态;是重心完全沉稳牢实,平衡完全得当,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的状态。时刻保持无为状态、准备状态,掌握好重心,才能有效地迎接下一个挑战。
    如果你确实接近了大道,你就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就。而那个无间的力量,如果脱离了大道,就可能最终垮台或变异。换一个角度想,人不应该满足于自己的无有,而应该有一点、多一点实绩与影响。

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
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事物。
希:同稀,少有。

整篇朗读 
 


第43章 遍用第四十三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最柔善的,驾御天下最坚毅。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无形有质的,进入不开窍的空间,我从这里感知无为的益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无法用言传的教育方法,无为状态所带来的益处,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