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从军事学的角度,谈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意在阐明哀、慈、柔的道理,以明不争之德。老子认为,战争应以守为主,以守而取胜,表现了其反对战争的思想,同时也表明了其处世哲学中的退守、居下原则。
这一章讲到“哀兵必胜,骄兵必败”的道理,成为千古兵家的军事名言。著名学者张松如认为,“今人或谓老子以退为进的方针,在军事方面,则表现为以守为主,以守取胜的主张。这条总的作战原则是不对的,但老子提出的不可轻敌和双方兵力差不多相等的条件下,悲愤的一方将获胜等见解,还有它合理的地方。”
不过,本章所谈论的用兵之道,并不是对军事指挥官而言的统兵打仗之道,而是一个当政者如何对待兵、如何动用兵的政治准则。综观全书,老子一直是在政治层面上,谈论执政者应如何对待、如何护养、如何持藏、如何动用他的“手臂”的问题,而不是在教导这只“手臂”该怎样挥舞。
可以说,从本书的每一章中,都可以读出为政之道、经营之道、处世之道、管理之道、用兵之道……这是老子的思想具有普遍的概括性、关涉性的原因,并不能因此就认定老子是在专门谈兵或专论哪门具体的学问。
从本章内容看,老子是反战的。他认为,如果是被迫卷入战争,就应该采取完全的守势,这是他把谦退忍让、无为静柔的哲学思想,通过军事再次表述出来,而老子并不是兵家,并不是就军事论军事。
为主:主动进攻。
为客:被动退守。
行:行动。
攘:举起。
扔:把持。
兵:兵器。
抗兵相若:两军相当,势均力敌。
哀者:仁慈之兵,心存忧患时刻准准备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