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主要讲认识论。老子认为,单纯凭借经验认识事物,是难以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全体的,而且还会扰乱人的心灵。想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靠内在的自省,下工夫自我修炼。这样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老子看来,世上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的,掌握了这种规律,便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人的心灵的深处是通透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欲念。人们需要反求诸己,积极提高自身修养功夫,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之智、虚静之心观照外物,了解外物及其运行规律。
    老子是极富智慧的人,是天才的哲学家。在这里,他只是想强调理性认识、间接知识的重要;只是想说明并不是非要亲身实践才能认识事物。那种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带有神秘色彩,认为人是生来就有知识、通天道的观念,实属望文生义,是极为肤浅、片面的。
    茫茫人海,到处都是上下求索的人,可是有很多人忙碌了一辈子,一无所获。而有些人,足不出户,收获却多。这是为什么呢?只因为那些瞎忙的人不懂“道”,抓不住问题的根本。
    对于懂“道”之人来说,他们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能顺其自然,触类旁通,以近知远,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其实“道”不远人,人远“道”,“道”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粥一饭无不是“道”的存在,无不是“道”的载体,可是平常人往往日用而不知,故总是觉得“道”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体悟,就能发现你正与“道”同在。身居斗室之中,不用打开天窗,就能感知天“道”所在,就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人们常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并非是凭空瞎说,是有根据的,因为他们悟了“道”,把握了规律,善于举一反三。
    一个不懂“道”的人好比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到处碰壁,瞎忙了半辈子,最终却一无所获、一事无成。关键的原因在于他们远离了“道”,所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那些高明的圣人之所以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是因为他们从来不逆“道”而行,他们与“道”同在,与“道”翱翔,一直在用“道”的法眼关注一切,所以这世间的一切都逃不过他们那双慧眼。

牖:窗户。
天道:自然规律。
弥:愈、越。
不为:无为。

整篇朗读 
 


第47章 鉴远第四十七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

不窥牖,见天道。

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