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本章中阐述了其反战思想。历代史学家都说,春秋无义战。的确如此,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无不是为了兼并土地和掠夺人民,致使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都说乱世出英雄,老子却当他们是野心家。这些野心家奋斗一生、征战不休,胜者王侯败者寇。可是,最终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买单的,却是小小老百姓。
     在老子看来,正是上述“英雄豪杰”们的不知足、贪欲太强引起了诸多战乱和祸端。如果他们懂得知足之乐,不过分贪求土地、人民、财产,也就不会野心勃勃、攻占城池、吞并邻国、祸害百姓了。“寡欲”、“知足”的提出,既是对当时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的强烈抗议,同时又希望他们能自我克制,谨守清静无为的戒条。
    “知足”是“寡欲”的具体表现。道家把“知足”看得极其重要,认为“知足”可以决定人的荣辱、生存、祸福……不仅如此,他们还将“知足”作为从主观上辨别贫富的标准。
    如果知足,那么虽物质财富不多,但主观上却可自认为富有,即“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因此,知道满足,并以此为满足,就会永远满足了。永远满足了,当然可以看做富裕。反之,物质财富虽多,但主观上不知足,贪得无厌,便会给自己带来大祸患。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财富观,在于主观的知足与不知足,亦即决定于“欲不欲”,带有鲜明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他很重视客观刺激对诱发欲望的作用,所以他才说“乐与饵,过客止”。
    寡欲与知足是不可分割的。未有能寡欲而不知足者,亦未有不寡欲而能知足者。老子提出寡欲、知足,对当时的贪欲无度的执政者有着警醒意义,对今人来说,也不啻当头棒喝。它提醒今人,应对自力所得的福利感到满足,不要贪欲过重,更不能贪图非分之利。

却:屏却,退回。
粪,耕种。
戎马:战马。
生于郊:指牝马在战场上生下马驹。
可欲:放纵欲望。

整篇朗读 
 


第46章 俭欲第四十六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已粪;

天下拥有自然和谐之道,就会看见快马在田间劳作;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失去自然和谐之道,就会看见戎马在郊外生产。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