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讲治国与养生的原则和方法。老子把吝啬当做修身养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颂扬,而不是专指财物的吝惜。他认为,吝啬就是在精神上注意积蓄、养护、厚藏根基,培植力量。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啬”,只有靠积累雄厚的德。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这就与圣人治国联系到一起了。
其实,“啬”在这里既可以解释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也可解释为“节俭”。因为老子是十分重视“俭”德的,而这也是道家一贯的主张和作风。老子把“俭”当做“三宝”之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大到维持国家的统治,小到维持生命的长久,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都要从“啬”这条原则做起。所以说它是“长生久视之道”。啬与俭当然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不过,若认为它是一种消极、退守的哲学,则未免流于表面,未能看到其精神实质。
著名学者张松如说:“啬就是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才能早为之备;早为之备,才能在事物即将发生之时及时予以解决;在事物即将发生之时及时予以解决,才能广有蓄积;广有蓄积,自然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然就具有了无穷的力量。”
在老子的思想中,所谓“不争”、“无欲”和“无为”,是所有生物均可采用的方式。而对于人类来说,要使这样的行为能够得到具体落实,则需要有比较坚强牢固的心理支撑点。关于“无为”的支撑点,老子在其他章已经反复提及,就是无欲。我们已经知道在老子心中欲望之源是:文字、技巧、发明、智慧、知识、权力、财货等,所以,老子在此所提到的消除和减少欲望的基本原则,就是“啬”的运用。
治人事天:治理百姓,保养精气。
啬:爱惜。
早服:早准备。
重积德:注重积德。
国之母:国家之根本。
长生久视:长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