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讲的是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辩证法。国学大师冯友兰曾说:“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还是老子的贡献。”
老子反对为政苛细,明察秋毫,包揽一切,干预一切。我们有一些说法,如抓大放小、宽以待人、宜粗不宜细等,也是这种思路。相反,事必躬亲、无微不至、心细如发,是修表、精密仪器等行业从业者必备的品质,但是对于领导人、管理者来说,未必总是正面的特性。
紧接着,老子通过对闷闷与察察的辨析,顺势引出祸福的转化问题。闷闷看似不佳,却能使人民自然淳朴。察察看似精明强悍,却会使人民变得狡诈。做人做事,切不可只看一面而忘了另一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如此。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
另外,老子认为,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也就很难确定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这就是“其无正”。比如看乒乓球赛,一球之争,胜也胜得飞快,败也败得飞快;一会儿是这方主动,一会儿是那方占优。你很难知道下一分钟下一秒钟,那个小球会飞到什么地方去。正是因为“其无正”,所以才“人之迷,其日固久”。
正所谓“反者道之动”,是正是奇,是善是妖,都只是一时之道、权宜之道,不是常道。认识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不利的局面下,尽快扭转局面。同时,在你被认为是正是善的情势下,怎么样警惕复化为妖、复化为奇,怎么样防止再次陷入逆境。
至于“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与孔子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提倡一种美德,同时防止它的过分与极端化。老子提醒方正的人,要注意不割伤旁人;提醒锐气十足的人,注意不刺痛别人;提醒直言的人,要把握好分寸;提醒风光无限的人,别自我炫耀。总之,一切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闷闷:昏昧,此处为宽厚之意。
淳淳:淳朴厚道。
察察:严苛,残暴。
缺缺:狡黠。
正:标准。
妖:邪恶。
迷:迷惑不解。
廉:锐利。
刿(guì):刺伤;割。
耀:闪光,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