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三章谈的侧重是治国平天下,以治国为主,本篇首章又是一章文字整饬严谨的治国方略,万川归海,修身是为了齐家,齐家是为了治国,治国是为了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是《论语》一书作者的终极目标,也是编纂者的编纂意图,所以本篇三章全关乎治国之方略。
第一章古贤先圣治国之方略。第二章孔子谈治国之方略。第三章既是对全书的总结,也是对本篇内容的概括。

【原文】20.1尧曰①:“咨②!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③,允执其中④。四海困穷,天禄永终⑤。”
【解读】
本章记载古圣贤治国之方略,具体则有尧舜汤周公以及孔子等。
本章文字前人多有疑其脱落者,认为文义不相连贯,有支离破碎之嫌,“零碎采摘凑合而成”。《四书辨疑》说:
“通看一章经文,自‘尧曰’至‘公则说’语皆零杂而无伦序,又无主名,不知果谁所言。古今解者终不见有皎然明白可通之说,亦不见有公心肯言不可解者,惟东坡谓此章杂取《禹谟》、《汤诰》、《秦誓》、《武成》之文,颠倒失次,不可复考,此说为近人情。”
笔者以为本章是一篇整饬而又严谨的摘录式的文字,选择严谨,内容连贯,全文可分六节:

第一节:尧曰……天禄永终。可分三点:
1、“天之历数在尔躬。”奖善。尧传位给虞舜,是对虞舜的最高奖赏,帝尧传位时,说的话也是颇有趣味。不是说我传位给你,而是说“天之历数在尔躬”,表明帝尧之谦和,胸襟之广大。难怪孔子赞扬尧帝“魏魏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上帝施予万物不争,“多功不言,赏世不绝。”唯有帝尧能效法上天,以天为行为的准则,把最高的爵位奖给天下最善的人,舜一生的经历足可证明其为天下之善人。
2、“四海穷困,天禄永终。”惩恶。尽管天人合一之气数在你虞舜,但你若不能“允执其中”,把握各种各类事物的平衡系统,运用中庸之道,为天下黎民百姓谋求利益,天之禄位将永远终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神所冯依,将在德矣。”《左传•僖公五年》,天意决定论,实质上是德义决定论,德义的核心便是仁善。上天“惟德是辅”,惟德是依,执天下大事,当以德为准则。以善待百姓为标准,方有天禄,否则“天禄永终”。帝尧对虞舜先讲“天之历数”,次说:“天禄永终”,先说天意决定论,次说德义决定论,意在强调虞舜当以德为准绳。
3、“允执其中”。奖善惩恶的标准。《论语》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的就是一个“中”字。朱熹说:“中,过犹不及之名。”孔子思想中的道德论是一个“仁”字,表现则为一个“善”字,方法论就是一个“中”,“中”就是一个平衡系统,“叩两端而竭焉。”“执两端而用其中于民。”讲的都是“允执其中”。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易》之中正论,二是尧舜文武之道。帝尧的“允执其中”包括天下统一,君民统一,德神统一。“允执其中”是奖善惩恶的分界线,也是天意决定论和德义决定论的分界线,是奖善惩恶的分界线。能做到“执其中”,便是天人合一,不能做到,天人便不能合一。

【原文】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⑥,敢昭告于皇皇后帝⑦: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⑧。朕躬有罪⑨,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解读】
第二节:“舜亦以命禹。”舜传位给禹,亦含奖善惩恶。上一节属于繁写,本节属于略写。虞舜便将帝尧告诫他的话原样转告大禹,原文见《伪古文尚书•大禹谟》抄录备览。
帝曰:“来,禹!……天之历数在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略写的文字补出,亦足见其奖善惩恶的意图不变。
第三节:“(汤)曰……罪在朕躬。”说商汤惩恶。记载商汤革命,打败夏桀,取得王位,祭告皇天,表白惩恶之决心。商汤向“皇皇后帝”报告两点,一不蔽罪,二不推罪。不蔽罪包含两个方面,黎民有罪不敢遮蔽袒护赦免,“有罪不敢赦”。“有罪”即有罪者,与“帝臣”相对,当指黎民百姓。大臣有罪亦不敢掩盖,“帝臣不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天帝面前人人平等,一切善恶都不敢隐瞒天帝,这是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民主平等思想的体现。不推罪。“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先谈黎民之罪,次谈帝臣之罪,再谈朕躬之罪。我一人有罪,不牵连天下百姓,天下百姓有罪,由我一人承担。原始部落领袖尚知推功揽过,今天诸多政治家则是揽功推过,与三千多年前的政治家相比,能不汗颜吗?商汤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武王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是何等的帝王胸襟,何等的高风亮节,何等的境界,难怪孔子对他们推崇备至。

【原文】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解读】第四节:“周有大赉……在予一人。”说周武王奖善惩恶。周武王分封天下,不以亲疏远近为标准,而是以善与不善为标准,“善人是富”,让关爱天下的善人得到分封,让关心他人的仁人得到财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仁善之人,超过至密无间的周亲。“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说苑。至公》)周武王一片公心,分封天下,“不阿亲戚”,大赉奖大善,仁人胜周亲,说的是奖善。“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说的是惩恶。天下人的过错,是我的过错;奖善,奖天下人之善,惩恶,惩我一人之恶,奖善与惩恶相去几何!令今人思索。

【原文】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宫,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
【解读】
第五节:“谨权量……民食丧祭。”谈奖善惩恶的标准,奖善惩恶的目的在于行政,归心。行政,归心当有具体的措施、标准。“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则是归政归心的措施、标准,也是奖善惩恶的标准。“谨权量”三句,皇侃疏:“谨,犹慎也。权,称也。量,斗斛也。当谨慎于称尺斗斛也。审,犹谛也。法度,谓可治国之制典也。宜审谛分明之也。治故曰修,若旧官有废者,则更修立之也。自谨权以下若皆得法,则四方风政并服行也。”“兴灭国”三句,皇侃疏:“若有国为前人非理而灭之者,新王当更为兴起之也。若贤人之世被绝不祀者,当为立后系之,使得仍享祀也。若民中有才行超逸不仕者,则躬举之于朝廷为官爵也。既能兴继举,故为天下之民皆归心襁负而至也。”
“民、食、丧、祭”是行政,归心的具体措施,何氏集解孔曰:“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

【原文】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第六节:“宽则得众……公则说。”奖善惩恶而执掌天下者所应具备的心理或道德素养,也是对“尧曰”、“舜命”、“汤曰”、“周有大赉”等内容的总结。“宽则得众”与“周有大赉”相呼应,奖善惩恶,勇于承担责任,心胸要宽,宽则得民众支持。“信则民任焉”与“汤曰”相呼应。治理一个国家,司法信誉是治国的根本。“帝臣有罪而不蔽”,“朕躬有罪”而不牵涉“万方”,是司法的根本,国之兴衰败亡的根本。“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兴灭继绝举逸民”与“敏则有功”相呼应。为政者均应勤敏而做,不应该堕怠延宕,勤于政务方能大功于天下。“公则说”与“尧曰”“舜命”相呼应。帝尧、虞舜均以天下相禅让,去天下犹如遗躧(草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颗公心,不徇私情。
综上六节,第一、二两节,“尧曰”“舜命”均从正反两面讲,既讲奖善,也谈惩恶,中心论点是“德义决定论”。第三节,从反面讲,惩恶,“黎民”“帝臣”“朕躬”三者有罪一视同仁,“朕躬”罪重。第四节,“周有大赉”,分封天下既奖善又惩恶。第五节,行政归心,民食丧祭皆是奖善惩恶之具体标准和措施。以上五节谈治理国家必须赏罚分明,奖善惩恶。程子曰:“治众之道,在于遏恶扬善而已。”第六节则与上五节内容环环相扣,强调其为政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养和道德修养。全章条分缕析,昭彰晓畅,皎然明白。至此,则文从字顺,豁然贯通。

【原文】20.1尧曰①:“咨②!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③,允执其中④。四海困穷,天禄永终⑤。”
【注释】
① 尧:又称唐尧,相传为上古帝王,帝喾之子,祁姓,名放勋,原封于陶唐氏,孔子心目中境界最高的圣人。
② 咨:即“啧”,感叹词,表示赞美。
③ 天之历数:上天安排的帝王相承的次序。古人认为,能做帝王是由天命决定的。在尔躬:在你身上。躬,自身。
④ 允:真诚,诚实。执:坚持。厥:那。指示代词。中:中庸之道。
⑤ 天禄:上天赐给的禄位。

【原文】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⑥,敢昭告于皇皇后帝⑦: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⑧。朕躬有罪⑨,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注释】
⑥ 予小子:是上古帝王自称之辞。意思是自己是天帝的儿子。履:是商汤的名字。敢:表敬副词。可不译,也可译为大胆,斗胆。玄牡:黑色的公牛。
⑦ 昭告:明白告诉。皇皇:光明伟大。后帝:“后”和“帝”是同义词连用,都是帝王的意思。这里指天帝。
⑧ 简:阅。这里是明白,知晓的意思。
⑨ 朕:我,上古时,执政者和普通人都可用“朕”称自己。从秦始皇起,专用作帝王的自称。

【原文】周有大赉⑩,善人是富。“虽有周亲⑪,不如仁人。百姓有过⑫,在予一人。”
【注释】
⑩ 赉(lái):赏赐,赠与。
⑪ 周亲:至亲。(以下四句是周武王封诸侯的誓词)
⑫ 百姓:上古的“百姓”指受封的奴录主贵族。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有姓氏。

【原文】谨权量⑬,审法度⑭,修废宫,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⑮,举逸民⑯,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

【注释】

⑬ 谨权量:谨慎地检验审定度量衡。权,权衡。即量轻重的标准称。量,量容器的标准斗斛。(“谨权量”以后是孔子说的)
⑭ 法度:指分、寸、尺、丈、等长度单位。
⑮ 继:接续,承续。绝世:绝禄的世家,也即卿大夫子弟失去世禄的人家。古时卿大夫的封邑采地,由子孙世世享用,有罪或灭国都会绝禄。
⑯ 举逸民:推举超逸绝伦的人。

 

【原文】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⑰。
【注释】⑰ 说:同“悦”。

整篇朗读 
 

尧曰第二十

Chapter 20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译文】尧说:“好啊!你这个舜。天命降临到你的身上,让你继承帝位。如果天下都很穷困,你的帝位也就永远结束了。”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译文】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至高无上的上帝啊,你在人间的儿子--我--谨用黑牛来祭祀您,向您祷告:有罪的人我绝不敢赦免。一切善恶,我都不敢隐瞒,您无所不知,自然心中有数。如果我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百姓;如果百姓有罪,罪都应归结到我身上。”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译文】周朝恩赐天下,使好人都富了。武王说:“我虽有至亲,都不如有仁人。百姓有错,在我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孔子说:“谨慎地审查计量,周密地制定法度,建立公正的人事制度,让国家的法令畅通无阻,复兴灭绝的国家,承继断绝的世族,提拔埋没的人才,天下民心都会真心归服。”掌权者应该重视:人民、粮食、丧葬、祭祀。宽容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诚信就能使人民的信服。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就能使人民幸福。”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从政呢?”孔子说:“尊五美,去四恶,就可以从政了。”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译文】子张说:“什么是五美?”孔子说:“领导应该给群众实惠而不浪费财政,让群众辛勤工作而无怨很,想经济繁荣而不贪图钱财,平易近人而不骄傲自大,威武严肃而不凶猛可怕。”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译文】子张说:“怎样才能给群众实惠而不浪费财政?”孔子说:“做有益于人民的事,给人民以实惠,不就是给群众实惠而不浪费财政吗?制定利国利民的计划让群众去建设,谁会怨恨?经济繁荣的目标得到实现,还有什么可贪图?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译文】君子不管人口多少、不管年龄小大、都尊重他们,不就是平易近人而不骄傲自大吗?君子衣冠整齐,注重仪表,庄重严肃,人人见了都很敬畏,不就是威武严肃而不凶猛可怕?”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子张说:“什么是四恶?”孔子说:“不加教育就要逮捕叫做虐待,不看原因只苛求成功叫做暴戾,不看时间只限期完成叫做害人。同样要奖励先进,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客观规律,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道德规范,就无法建功立业;不懂得分辨言论,就不能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