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记孔门5弟子言论,子张2章,子夏11章,子游2章,曾子4章,子贡6章。
一、子张谈“士”之标准,士之道德,以及交友之道。
二、子夏谈为学。君子之道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洒扫应对进退”等属小道,亦当学,但“致远恐泥”,因恐其拘泥于小道小德。子夏强调其为道为德的灵活性,“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君子应该胸怀远大,忧道不忧贫,“学以致其道。”道,大道,其具体方法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并且要“温故而知新”,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君子应加强内在修养,表现出持成庄重,温文尔雅,言辞准确的君子风貌,以信劳民,闻过则改,不必掩盖错误。
三、子游2章。一章谈“丧致乎哀而止”,另一章谈对学友子张的评价。
四、曾子4章。评述子张1章,从性格角度评述。论孝2章,亲丧而真情流露,父丧而“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论情与法关系1章。
五、子贡6章。论纣1章,论改过1章,褒赞孔子4章,赞圣人无常师,赞孔子之学问,喻孔子如“日月”,如“天”,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①,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解读】本章记载子张论“士”。
“见危致命。”说的是无私奉献,临难则慷慨赴义。“见得思义”,说的是有私索取,临利则思天下之公义。“致命”谈“公”,“思义”谈“私”,不论公私,关乎修身。“祭思敬,丧思哀”,谈的是“慎终追远”,不忘其根本,也是孝道的延续,孝道当敬,当哀,当诚。

【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①,信道不笃②,焉能为有?焉能为亡③?”
【解读】本章记载子张论“执德”“信道”。
执守道德而不能宏大,信守道义而不知笃厚。“不弘”,从广度而言,“不笃”,从深度而言。“执德”“信道”相互发明,互文足义,执德者信道者既不能推己及人,“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使其有广度。又不能求己自坚,“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使其有深度。他们徒有洁身自好之虚名。而无笃厚切綮之实功。此等人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无足轻重。

【原文】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①。子张曰:“子夏云何②?”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③。我之大贤与④,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解读】本章记载子夏、子张两位论“交友”。
子夏自幼家境贫寒,为学严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洁身自好,对自己要求严格,性格谨慎、忠诚、厚道。在对待如何交朋结友的问题上,孔子则告诉他择友要“慎”,选友要“严”,可以交往的人同他交往,不可交往的人则拒绝他,“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性格偏激,才高意广,孔子批评他“师也辟”,为人偏激过分,好胜而不随和。同样,在对待如何交接朋友的问题上,孔子告诉他择友要“宽”,选友要“容”,“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有修养的君子对贤于己者应尊重,对不如己者要宽容,对善者要嘉奖,对才能不足者要施于同情,“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我有贤德,当有宽容之心,容天下难容之人;我无贤德,还不待我去拒绝别人,别人已经拒绝于我了,何劳你去拒人。
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交而诲之,免其泛交而受骗。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令其容众而矜不能,克制其偏狂之弊。圣人皆因材而施教。子夏之门弟子,请教师叔子张。子张也不知道孔子所教不同,子张仅以自己所闻,纠正子夏所教,亦失之偏颇。

【原文】19.4 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②;致远恐泥③,是以君子不为也。”
【解读】本章子夏论“小道”。
“小道”和“小事”是两个概念。“小道”是小的技艺,如农工商贾、稼圃医巫、斧削刀凿之类,皆属小道。小道皆能养生,深入钻研,必有可观,必有成就。“小事”则是日常起居修身养性。天下无大事,大事均因小事而起,成就大业者,必定注意细节,注意小事,小事不小。
“小道”“君子不为”,是因为他影响宏大目标的实现,“致远恐泥”,所以不为。“小事”君子当为,他也阻碍宏大目标的实现,致远亦恐泥。“小道”君子可以不为,小事君子则不能不为,均关乎事之大体,不可不辨,不可不慎。

【原文】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②,可谓好学也已矣。”
【解读】本章子夏论“好学”。
孔子给教师的定义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日知其所无”是“知新”,“可谓好学也已矣”即“可以为师矣”。为师必须好学,子夏所说与孔子的定义结合起来看,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A、温故无忘所能;B、“知新”,知其所亡;C、好学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而近思②,仁在其中矣。”
【解读】本章子夏谈获取“仁道”的途径。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行”是社会实践,“知”必须“行”,“知”“行”必须结合。笃志与笃行相近,其余三项一一相扣。《中庸》的五个“之”系代词,所指代的当是“仁”,合而观之,本章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则应该是博学于仁,笃志于仁,审问于仁,慎思于仁,所以“仁在其中矣”。

【原文】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①,君子学以致其道②。”
【解读】本章子夏谈“百工成事”、“君子成道”。
百工居肆,君子居学;百工谋食,君子谋道;百工以成事为目的,君子以成道为目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系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君子居学以至其道,谋道不谋食,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原文】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①。”
【解读】本章子夏谈小人对待错误的方式。
小人犯错误一定巧为掩饰,虚迤推诿,文过饰非。“君子有过,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见之。”君子“过则无惮改”。小人又有粗鄙而肆无忌惮的,此类小人不掩盖,不纹饰。

【原文】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①,即之也温②,听其言也厉。”
【解读】本章子夏论“君子三变”。
“君子不重则不威”,浩然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威而不猛,“望之俨然。”走近他,却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有蔼然长者之风,温煦和蔼。亲而不昵,刚直剀切,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言而不佞。“君子三变”,不是君子自身造作而出,是君子内心的德性修养使然,外人观察感觉有此三变,不是自身善变。朱熹注曰:“俨然者,貌之庄;温者,色之和;厉者,辞之确。”

【原文】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①,未信则以为厉己也②;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解读】本章子夏论信誉在上下级关系中的作用。
信誉是人和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为政者必须恪守的信条,也是为政者处理上下关系的重要准则。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对百姓,必须先在他们心中确定自己的信誉,通过自己的信誉得到百姓的信任,有了百姓的拥戴信任,然后再役使他们,使用他们;否则,百姓则会认为在虐待他们。对上级,对君王,也必须先取得他的信任,获取君王的信任后,然后再进行劝谏;否则,君王或上级则以为你在诽谤他。

【原文】19.11子夏曰:“大德不踰闲①,小德出入可也。”
【解读】本章子夏论“通权达变”。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严格要求别人,君子待人以宽,小人待人以严。“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当是君子对他人的要求,求大同存小异,计其大节,而小节不拘。本章两句不是对自己的要求,若是对自己的要求,便是放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恶小”可出入,于人于己问题便大了。天下无大事,当以小事为根基。对他人要求当如子夏所言,自是确论。“大德不踰闲”系“经”,“小德出入可也”系“权”,在通权达变的时候,“小德出入”,又未尝不行,这又是另一话题。

【原文】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①,则可矣,抑末也②。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③!言游过矣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⑤?譬诸草木,区以别矣⑥。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解读】子游批评子夏,认为子夏的弟子只会洒扫应对进退等细枝末节的小道,没有学会仁孝忠信礼乐等君子之大道。言外之意,批评子夏抓小放大,抓末弃本,本末倒置,认为子夏教学程序有问题。
子夏针对子游的批评,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传”系“教”,“倦”亦“教”。君子传道有先教后教之别,先教洒扫进退应对,后教仁孝忠信礼乐,由浅入深,由末而入本,由小道而进君子之大道。犹如草木,草之细微,木之粗壮,区别十分明显。参天之大树,亦当从小草般的枝芽开始生长,没有小草般枝芽,岂有参天大树。
从表面上看,子游对子夏教学程序有意见,不当对子夏的学生去讲。当着弟子的面说同门师兄的坏话,表面看实在有些不妥。反过来看子夏,子夏也是从学生中听来,“子夏闻之。”一个“闻”字,表明消息所来的渠道。子夏的谈话,更是无所忌讳,“噫!言游过矣。”言游即子游,“噫”闭口齐齿音,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既不顾师道之尊严,也不顾同门的脸面,当着自己弟子的面,脱口而出“言游过矣”,四字一锤定音,有不可更改之气势。
子游以为子夏教学程序不对,便直言相告,绝不回护阿避。子夏亦是君子,认为子游言之不当,亦不牵就,亦是针锋相对,绝不避讳,两人所争是教学艺术问题。透过两人的言行,看到的却是两位坦荡率直的君子,君子之风光洁可鉴。

【原文】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①,学而优则仕。”
【解读】本章子夏谈“为政”与“为学”的互补关系。
子夏强调的正是做官有余力必须学习,强调执政者必须在工作中不停地学习。西方所谓学习型组织,强调的也是在职的学习。在职的学习比起不在职的学习更为重要。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学,比单纯地学习意义更大。“学而优则仕”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有目的的学习,学习为了从事政务管理是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原文】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解读】本章子游谈“哀而不伤”。
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不过分,悲哀不悲伤。乐有度,哀亦有度。子游所说“丧致乎哀而止”,讲的也是“哀而不伤”。

【原文】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①,然而未仁。”
【解读】本章是子游对子张的评价。
子张才高意广,为人偏激,是孔门中年龄较小的弟子,小孔子48岁,是个难得的人才,但离“仁”的标准颇有一段距离。朱熹注:“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

【原文】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①,难与并为仁矣。”
【解读】本章是曾子对子张的评价。
曾子小孔子46岁,子张小孔子48岁,曾子性格内向,讲究内敛内省之功,子张性格外向偏激,子张快言快语,仪表堂堂,但难以与他共同追求仁道。换一句话说,曾子批评子张同学关系处理不太融洽。

【原文】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①,必也亲丧乎!”
【解读】自致其情,感情的高度宣泄,一定是双亲丧亡之日。

【原文】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①,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②。”
【解读】本章记载“孟庄子之孝”。
孔子在《里仁篇》中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关于“孝道”,曾子在《孝经》中记载有五项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孟庄子之孝,其他可能也。”“其他”应包括“敬亲”“乐亲”“忧亲”“哀亲”“严亲”等五项,“无改于父之道”,则十分困难。“父之道”具体说则有“不改父之臣”和“父之政”。不改父臣,有两难:一是父之臣居功自傲,视少主如子女,难以调遣;二是少主不便把握。故古人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类历史比比皆是。不改“父之政”,亦有困难,时移势异,随着时间的推进,任何一项政策法规章程,都必须不断的完善修正甚至修改,不改甚难。孟庄子之孝,“不改父之臣,父之政”,除孝以外,更兼容德,厚德载物,有容之孝,乃难能之孝。话又说回来,若父之臣,阻碍君臣关系,影响政务管理,父之政明显错误,或即便不错,因时代变化,也在当改之列。去其臣,改其政,也无可厚非。

【原文】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①,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②!”
【解读】本章曾子告戒弟子对犯人要寄予充分的同情之心。
季康子患盗,孔子答曰:假若你没有贪欲,虽然鼓励百姓去偷,百姓也不会去偷。“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颜渊篇》)季康子问政,孔子答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篇》)所以曾子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上有贪欲,为非作歹,下行窃盗,为所欲为,君子德风,小人德草,上行下效,“草上之风必偃。”“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是曾子对其弟子分析犯罪的原因,“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是曾子进一步告诉弟子要法外开恩,假若获取其罪证案情,应多寄予同情之心,不要因破案而沾沾自喜,自伐其功。民之为非,非本性使然,而是出于某种背景环境无奈而犯罪,要寄予十分的同情,这便是一个执法者应具备的心理素养。

【原文】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①,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②,天下之恶皆归焉③。”
【解读】本章子贡告戒人们多行善事少做恶,恶名一旦形成,众恶归之。
自恶是恶,众归之恶也是恶,纣之为恶是恶,众归之恶,则是恶中之恶。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因众归其恶,又说:“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警示君子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朱熹注说:“下流,地形卑下之处,众流之所归,喻人身有污贱之实,亦恶名之所聚也。子贡言此,欲人常自警省,不可一置其身于不善之地,非谓纣本无罪,而虚被恶名也。”

【原文】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①,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②,人皆仰之。”
【解读】本章子贡谈过错。子贡说的是君子有过改过,语言形象生动贴切。君子有过错,犹如天空日食月食,蒙障阴翳黑暗,世人举头可见,不可遮掩。君子改正错误,亦如昭昭昊空之日月,光洁鲜亮。尤其是前者用“见”,后者用“仰”,仰即见,见即仰,前后意义迥然有别。“见”者,据实描绘,“仰”者,虽有“见”意,但更有仰慕之意,一字之移,意义相去千里,一字之别,人品高上,霄壤之别。

【原文】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①:“仲尼焉学②?”子贡曰:“文武之道③,未坠于地④,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⑤?”
【解读】本章子贡谈认识论。
这一段文字从表面上看,是公孙朝问“仲尼焉学”,子贡答以“圣人无常师”。事实上子贡还告诉了我们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不论是文王武王之道,还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浅者识其浅,深者识其深的问题,也就是子贡所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任何事物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派扑朔迷离之状,贤者识其大体,宏观在握,不贤者识其细微末节。对事物认识的深浅高低全在自己学识及修养的高低。

【原文】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①:“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②。子贡曰:“譬之宫墙③,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④,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解读】本章是子贡对孔子的赞扬。
在言语交谈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肯定今天,无意中就否定了昨天;肯定了现在,就否定了过去;肯定了张三,就否定了李四;赞扬了王五,就意味着批评了刘六。我们来看,子贡是如何回答叔孙武叔等人在朝廷中公开对孔子的议论的。“子贡贤于仲尼”,这个对孔子不恭敬的议论直接牵涉子贡本人,又是背后议论,摆在子贡面前有两点难堪。一、直斥子服景伯,叔孙武叔,以圣道高深,嘲笑叔孙等辈之浅陋平庸,因背后指责评论,很可能获罪叔孙武叔以及朝廷大夫。二、以贬低自己的方式,维护孔子的威信,若贬得太低又与事实不合。子贡不愧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他进德修业之功,已超贤入圣。他从孔门层次学角度展开议论,巧设一喻,“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子贡有墙垣,有内殿,墙仅及肩,殿仅容室家。子贡描绘自己既不过谦,也不张扬,恰如其分。“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孔子也有墙垣,亦有内殿,孔子之墙,高数仞,而且深远辽阔,“不得其门而入”,孔子内殿深广无边,内藏“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浩瀚无垠,宏伟富丽。
子贡善言,子贡善喻,一喻多义,一喻三层次。第一层次,叔孙武叔,子服景伯,以及朝廷大夫,他们属于有位而修德不够的君子。第二个层次,子贡,属于已臻圣境的贤人。第三个层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浩瀚无边的圣人。子贡一喻,既维护了孔门师圣的形象,也婉转指出了叔孙武叔等人的浅陋无知,但不伤害其情面,也恰如其分的评述了自己,既无溢美之辞,亦无过谦之嫌。子贡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既肯定了孔子,也未曾否定自己;既肯定了自己,也未曾直接否定叔孙的议论。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叔孙言谈之“宜”,但又部分否定其与事实不符之实;肯定孔子之完美高大,也没有完全否定叔孙言谈之“宜”,肯定孔子圣德完美,也不全否定自己进德修业之功。入丝入扣,合情合理,合景合时。这就是子贡言谈的高妙之处。

【原文】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①!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②。”
【解读】本章也是子贡对孔子的赞扬。
上一章子贡碍于叔孙武叔在背后议论贬毁孔子,恐误伤无辜,不便直言批评,婉转设喻以警醒劝告。本章则又是一番境界:“无以为也”,应思悔改,不要老这样贬毁了,“仲尼不可毁”。前章设喻,一体两用,“夫子之墙”和“子贡之墙”,有高低之分,宏约之别,本章设喻,两体两喻,“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非层次之差,高低之别,乃是天地之别,霄壤之远,“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贬毁孔子,乃自绝于日月光辉的照耀,物之所生,阳光所照,自绝其照,损害的是自己,而不是日月,子贡言语至此,犹觉意犹未尽,更何况是当面直陈,不如干脆绝决,将批评的言辞推至极至:“多见其不知量也”,“不自量”,即不知天高地厚,自不量力。与前章相比,前者婉转,后者直接;前者注意批评的背景,顾及传言伤人,后者单刀直入,直面指斥。前者注意层次,讲求语言的艺术,后者抛开顾虑,讲究语言的力度。

【原文】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①:“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②,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③。夫子之得邦家者④,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⑤,绥之斯来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解读】本章也是子贡对孔子的赞扬。
陈子禽和子贡同是孔门弟子,两人在道德学业方面相差甚远。陈子禽对孔子常持怀疑态度。因是同门兄弟,子贡说话比较直捷,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一句话可以显示你才学的高深,一句话也可以显示你的愚蠢。一粒沙可见大千世界,一句话可知人之贤愚。“言不可不慎也”。接下来子贡抓住孔子高远不可企及的特点展开阐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贡又进一步论证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老师如果得到封国成为诸侯,或者得到采邑成为大夫,那么,他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号令所下,所向披靡,立之则立,导之则行,安之则来,动之则和,从心所欲,运天下于股掌之中,非常人所能企望。
子贡认为,老师的圣德学业高深不可企及,犹如登天,不能用梯子去攀援一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浩瀚无垠。表述了对孔子的深切敬佩和赞扬。

【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①,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①致:拿出,献出。

【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①,信道不笃②,焉能为有?焉能为亡③?”
【注释】
① 弘:弘扬,光大。
② 笃:坚定,执著。
③ 焉能为有?焉能为亡(wú):怎么能算有他,怎么能算没有他。意即可有可无。译文用意译。亡,通“无”。

【原文】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①。子张曰:“子夏云何②?”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③。我之大贤与④,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
① 交:交友之道。
② 云何:说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嘉:夸奖,赞美。矜:怜惜,同情。
④ 与:用在分句末,表停顿,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原文】19.4 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②;致远恐泥③,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① 小道:小技艺。
② 可观者:值得借鉴的地方,可取的地方。焉:“于其间”的合音兼词。可译为“在它那里”。译文承上句故未译出。
③ 致远:达远,实现远大志向。泥(nì):陷入,妨碍。名词活用作动词。

【原文】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②,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① 所亡(wú):所不知道这东西。亡,能“无”。
② 所能:能会的东西,所掌握的东西。

【原文】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而近思②,仁在其中矣。”
【注释】
① 笃志:坚持,坚守志向。
② 切问:切身之问。近思:近身之思,思考身边的问题。即联系自身,联系现实思考。

【原文】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①,君子学以致其道②。”
【注释】
① 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这些人开始是奴隶,后来有一部分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肆: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如作坊。
②致:获得,掌握。

【原文】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①。”
【注释】①文:同“纹”,文饰,掩饰。

【原文】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①,即之也温②,听其言也厉。”
【注释】① 俨然:恭敬庄重的样子。 ② 即:靠近。

【原文】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①,未信则以为厉己也②;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注释】①劳:指役使人民。 ②厉:虐待,折磨。

【原文】19.11子夏曰:“大德不踰闲①,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① 踰:超越。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原文】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①,则可矣,抑末也②。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③!言游过矣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⑤?譬诸草木,区以别矣⑥。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① 当:承当,承担。应对:答应,对答。进退:指出出进进随喊随到做点小事。
② 抑:不过。连词,表转折关系。
③ 噫:感叹词。可译为“唉”。
④ 言游:即子游。
⑤ 倦:不因为把“本”摆在后面而倦于教诲。
⑥ 譬诸草本,区以别矣:就像种植草木一样,应当按类区别对待。草木有大小,比喻学问有深浅,应当分门别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末后本去学习。诸,“之于”的合音兼词。区:类。以:介词。可译为“按”。“区”是它的宾语,前置。

【原文】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①,学而优则仕。”
【注释】① 优:指有多余的精力。“仕而优则学”可以帮助其处理好政事。“学而优则仕”可以验证其学的东西是否扎实,有用。

【原文】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①,然而未仁。”
【注释】① 张:子张。也:语气助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语气,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出,也可译为“么”或“呀”。

【原文】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①,难与并为仁矣。”
【注释】① 堂堂:外表美盛有气派。这里是说子张为学多求形式,不重视内心的道德修养。

【原文】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①,必也亲丧乎!”
【注释】① 致:尽致,极致。指人的真情完全表露、发泄出来。

【原文】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①,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②。”
【注释】
① 孟庄子:即仲孙速(名速),鲁国大夫。他的父亲是仲孙蔑,即孟献子。有贤德,故孟庄子用其臣,守其政。
② 是:这。代词,作主语。

【原文】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①,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②!”
【注释】
① 孟氏:指孟孙氏。鲁国大夫。阳肤:相传是曾子的弟子。士师:司法官。
② 哀矜:哀怜,同情。

【原文】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①,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②,天下之恶皆归焉③。”
【注释】
① 纣:殷商的最后一位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昏君。
② 下流:即下游。这里指由于干了坏事处于众恶所归的地位。
③ 焉:“于其间”的合音兼词。

【原文】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①,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②,人皆仰之。”
【注释】
① 过:犯过错。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面的“过”同此。
② 更:改正。

【原文】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①:“仲尼焉学②?”子贡曰:“文武之道③,未坠于地④,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⑤?”
【注释】
① 公孙朝:卫国大夫。
② 仲尼:孔丘的字。焉:疑问语气词,在这里作状语,表处所。可译为从哪里。
③ 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儒家及历代的执政者都公认他们为圣人。
④ 坠于地:落到地上。这里指失传。
⑤ 何常师之有: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宾语前置。

【原文】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①:“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②。子贡曰:“譬之宫墙③,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④,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① 叔孙武叔:名州仇。鲁国大夫。
② 子服景伯:名何。鲁国大夫。
③ 宫墙:这里指围墙。宫:宫字本义指房舍,其后才引申这官职之义,这里指房舍而言。
④ 夫子:这里是子贡尊称老师。下一个“夫子”是子贡尊称叔孙武叔。仞:古时八尺为一仞。

【原文】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①!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②。”
【注释】
① 无以为:意思是“不用这么做”。以:此,这么。作状语。
② 多:副词,仅,只。不知量:不自知其分量。

【原文】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①:“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②,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③。夫子之得邦家者④,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⑤,绥之斯来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① 陈子禽:姓陈,名亢(kàng),字子禽。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学生,有人说不是。从这一章他称孔子为仲尼看,有人又怀疑他不是孔子的学生。
② 知:同“智”。
③ 阶:阶梯。这里活用作动词,指沿阶梯上爬。
④ 得邦家者:指当上诸侯或卿大夫。邦,诸侯的统治地区。家:卿大夫的统治地区。
⑤ 道:通“导”,引导。
⑥ 绥:安抚。

整篇朗读 
 

子张第十九

Chapter 19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有志者应该见到危险时,奋不顾身;见到利益时,考虑道义;祭祀虔诚,居丧悲哀。这样就可以了。”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

【译文】子张说:“拥有优点不发扬,信仰道义不忠诚,这样的人,有他没他一个样。”

子夏之门人问交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译文】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样交朋友,子张反问:“子夏怎说?”答:“子夏说:可以交朋友的人就相交,否则就拒绝。”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张说:“我听到的与这不同。君子尊重贤人,容纳众人;赞扬善人,同情弱者。如果我是个大贤人,什么人不能不容纳?如果我是个坏人?人人都会拒绝我,那我又怎么能拒绝人家呢?”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必定有可取的地方;但要想做大事,就用不上了,所以君子不搞这些小技艺。”

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毋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都学到些新东西,每月都不忘所学会的东西,就算好学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并且不停地朝着目标前进,认真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子夏说:“工人在工厂中生产商品,君子在学习中掌握道义。”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有三变:看起来他很严肃,接触后就知道他很温和,听他说话却很严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领导树立了威信后,才可以指使群众;没信誉时,群众会以为你在虐待他们。下属取得了领导的信任后,才可以去劝谏领导;没得到信任时,领导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要明辨大是大非,但可以不拘小节。”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只能做些洒水扫地、接待客人之类的小事。没学到根本性的东西,这怎么能行呢?”子夏听到后,说:“哎,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这好比于草和木,都是有区别的,怎能随意歪曲?能有始有终地教育学生,只有圣人能做到吧!”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当官当得好时还应该注意学习,学习学得好时就应该去当官。”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办丧事,只要能表达出悲哀的感情就可以了。”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算很难得的了,可是还不能算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虽然外表堂堂,但难于和他一起做大事。”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平时,人很难表露自己的感情;只有死了亲人,感情才能表露无遗。”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顺,其他方面别人都可以做到,只有他不更换父亲下属和父亲的规矩,是难以做到的。”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让阳肤当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现在的领导,不做好事,民心早已散尽了。如果了解了案情的真相,就要怜悯他们,而不要因案情大白而自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无道,并不象所传说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最讨厌自己身上有污点,一旦有污点,人们就会把所有的坏事都集中到他身上。”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失传,还在人间。贤人能了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贤的人只能了解其中的小道理。到处都有文武之道。孔子处处都学,哪有固定的老师?”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庭上对大夫们说:“子贡贤于孔子。”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子贡,子贡说:“拿围墙做比喻吧,我的墙齐肩高,站在墙外,就能看到我家里富丽堂皇;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孔子的墙几丈高,如果不从大门进去,就看不见雄伟壮观、多姿多彩的景象。进得去门的人太少了,叔孙先生这么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译文】陈子禽对谓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