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主要是从“人格”的角度,讲述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意在说明,高尚的人格,不是外形上的表露,而是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收。
    老子认为,“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是人格的真实形态;“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是人格的外在表现。在他看来,清静是动荡摇摆所围绕的稳态中心,是一般系统的理想状态,也是行为体所要护持的常态。
    何谓大成若缺?人无完人,物无完物,事无完功。物极必反,众口难调。民间俗语说:什么都不干,不够意思;少干一点,意思意思;干得太多,什么意思?就是这个逻辑!太坦直,容易得罪人。太谦虚,难与人交心。做事周到,略似圆滑。勇于负责,近于好表现。性情中人,不免略显放肆。
    何谓其用不弊?成就越大,越容易被评头论足,但是其影响与作用却是不容抹杀的。例如,那些曾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哪个是完美的?但是他们的作用与影响却不容小视!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时曾备受贬抑,而今他的雕像却矗立于莫斯科的繁华地段。
    真正的饱学之士显得虚空。但实际上他们经验丰富、学问渊深、见识超卓,且为人慎重,不好卖弄。反而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摇的人,不甘寂寞,到处指手画脚、自我表现。
    俗话说,名医不谈药,名将不谈兵。真正的人富豪不会摆阔气,真的掌权者不会拿捏作势。这样才称得上大盈,其发挥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何谓大直若屈?直,内在的标准,是符合大道、尊重事实,是勇于担当、高度负责,是忍辱负重、独立承担,而绝不能是哗众取宠、大言欺世。大直若屈,就是说内要“直”,外要“屈”,即外圆内方。
    何谓大巧若拙?大巧,是大道的巧用巧为,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慎重、谦卑、低调。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和理解的,因而也就容易被认为是“拙”。
    何谓大辩若讷?大辩者慎言,因而显得木讷。老子认为沉默是金,提倡“不言之教”。即不到最需要的时候,不多说话。即使说话,也应雄辩沉稳、简洁有力,而不应巧言令色、滔滔不绝地耍嘴皮子。
    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大缺若成,大冲若盈,大屈若直,大拙若巧,大讷若大辩!

大成:完美的东西,极大的成功。
弊:破败。
屈:同曲。
讷:笨嘴笨舌。

整篇朗读 
 


第45章 洪德第四十五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完满的东西似有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充盈的东西似有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正直的东西似有弯曲,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

躁胜寒,静则热,清静为天下正。

运动可以战胜寒冷,宁静可以战胜炎热,清静无为可以治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