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在天地间的具体作用。
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万物依据各自的本性而发展个别独特的存在;周围环境的培养,使各物生长成熟。
“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了万物。“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中的“莫之命”,即孟子所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万物是顺应着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并各自适应着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而生长的,根本没有所谓的主持者加以主宰。
万物生长,必须依据自然界的规律,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尊道”与“贵德”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尊道”是对最高典范的尊崇,“贵德”是对向最高典范靠近的推崇。“贵德”意味着行为者不论离道有多远,只要他在向道靠近,就值得肯定。
老子还提出了道、德、物、势四位一体的命题。道是根本、本原,催生了这个世界。德是品性,是基本功能,是贡献,是道的滋养,是最大的仁爱。世界并非一蹴而就,生于道以后,还要接受德的培育、滋养、充实,而且还要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也就是说,万物还需要一个成长、发育、稳定、成熟、结果、保护、存藏的过程。
以母鸡孵蛋为例,胚胎与整个鸡蛋的成分比例与构成是道,蛋白蛋黄是德,母鸡的体温与耐心孵化是势,而雏鸡的身体是物与器。母鸡对于雏鸡恩重于山,但从来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为什么一只老母鸡都具有的玄德,对于人来说却是这样困难呢?
这恰恰是因为人的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自我膨胀。人的万物之灵的地位使人产生了主观性、目的性、优越感,产生了权欲、物欲、占有欲。人为什么不多想想“天何言哉”,想想“道”是怎样行事的?
“道”创造万物,并不带有主观意识,也不抱有任何目的,而且不占居、不主宰万物的生长、发育、繁衍,完全是处于自然状态下。这就是“道”所体现出的“德”的特有精神。
本章是对道与德的地位及其作用的阐述,也是对执政者别有深意的规劝。老子劝导人君要以慈母德范治世,要宽容涵纳纷纭各异的各类存在,要谋求“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尊贵。
势: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爵:赐爵。
畜:蓄养。
养:爱养,养育。
覆:维护,保护。
玄德:上德,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