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根源。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离开这个总根源,不能一味向外奔逐,否则将会离失自我。在认识活动中,要去除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在说明总根源与万物的关系时,老子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母”就是总根源、就是“道”,“子”就是万物。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理论和实际,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本和末的关系。所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即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来认识具体事物。
   “母”就是大道,就是自然,就是一。“母”是本质,是一切德性、一切智慧的总概括,知“母”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源,而一味追求“子”则会迷失方向。所以老子提倡“守母”,而不必为了万象万物这些“子”、这些派生物、这些假象而伤脑筋、赶潮流……
    言外之意在于,世人都好逞聪明,不知收敛内省,这是很危险的。而不一味外露,保持内蓄、收敛,就不会给自身带来灾祸。事实上,许多人的确是在庸人自扰,在无事生非,在自己绕糊涂自己。
    老子对文化、历史与发展、进步的观念持否定态度,他推崇向后看,主张回到本真状态。回到最初,回到起点,回到本源,这不失为认识真理的途径之一。那么,怎么样才能实现呢?
    老子给出的办法是闭目塞聪,杜绝有害信息,实行“闭关”修炼。面壁而坐、闭关苦修,被称为“心斋”,目的是让心灵与感官斋戒。达摩老祖认为,“外止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相传他曾面壁十年,鸟儿甚至在他肩上筑巢,对面的石壁上竟印上了他的形象,栩栩如生,连衣褶都看得出来。周恩来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名句,面壁十年,是修炼的功夫,是精心钻研、苦心孤诣、寻求真理且达到的至境。
    这是一种相当惊人的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方式。当然,老子说的不是神秘的苦修,而是恢复到本初状态、婴儿状态。他更着意于:戒贪欲,即要闭目塞聪,不受诱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宠辱无惊。在老子看来,认识自身所具有的道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我们说沉得住气,讲有定力,说每临大事有静气,说自有主张,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与老子幻想的“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命题相接近。在追寻与体悟大道的时候,一定要有守护的功夫、坚持的功夫,有捍卫住自己的恒常状态的能力,有守护住可持续的明明白白的状态的能力,要守得住自己内心这一片净土。
    心功很有魅力、很有用,但仅仅在这方面下工夫,甚至夸张地认为有了心功就是有了母,就是有了一切,认为回到婴儿状态就有了一切,就未免失之偏颇,有些走火入魔了。要知道,道法本为一体。道离开法就无所发挥作用,法离开道则会失去根本。

始:本始,此处指“道”。
母:根源。
子:“母”所产生的万物。
殆:危险。
兑:口,孔穴。
勤:劳烦。
小:细微。
强:强健,自强不息。
殃:灾祸。

整篇朗读 
 


第52章 归元第五十二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万事都有它们的初始,可以说是天下万事的起点。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起点,就能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再反过来印证万事的起点,这样做一生都不会有闪失。

塞其悦,闭其门,终身不勤。

堵塞感官之窍,封闭欲望之门,终身不会疲惫。

开其悦,济其事,终身不救。

开启感官之窍,增添纷扰之事,终身不可救药。

见常曰明,守柔曰强。

能预见规律可以说是圣明,能保持柔和可以说是坚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用其所掌握的智慧之光,复归万事万物光明的前景,就不可能给自己留下祸殃,这是传承下来的悟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