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中,老子强调的是“和”的思想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运用。在这一章中,老子则再次宣扬了“道”的好处和作用,强调“道”荫庇世间一切事物,并说明了其在人际关系上的运用。
    老子认为,世人在“道”面前是一律平等的。清静无为的“道”,不但是善良的人的法宝,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须依靠它生存。“道”保护善的人,但也不抛弃不善的人。它有求必应,有过必除。这是“道”的可贵之处。
    老子坚信那些被现行价值观认为“不善”的人,可以通过良善的言行予以挽救。他劝导执政者要少做自诩自封、自高自贵之事,根本抛弃“拱璧以先驷马”的管理方式,以慈临民,以无为治世,并像“道”那样帮助人民达成目的,避免过错,因而成就“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尊贵。其根本目的,在于晓谕人君行“无为”之政。
    “道”是天地间最可贵的东西。它之所以可贵,就在于“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也就是说,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的人化于道,则免恶入善。“道”不仅能为善的人所领悟,有罪的人也并不被道所抛弃,只要他们一心向道,深切体会“道”的精髓要义,即使有罪过也是可以免除的。
    老子在这里给人们,包括有罪的人,提供了新的出路,是非常意义的。这种想法与孔子所言“君子过而能改”的说法是颇为相近的。君子不怕犯错误,只要能认真改正,就不算错误,而且,这是只有君子才可以做到的。
    此外,老子还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为犯错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弃犯错者,肯定会给他改错的机会;而犯错者本人也必须体道、悟道,领会道的真谛,主客观这两方面的条件一个都不能少。

宝:法宝,宝贝。
保:保全。
尊:尊重,敬仰。
加人:有益于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拱璧以先驷马: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拱璧,指双手捧大玉;驷马,即四匹马驾的车。
坐进此道:执守清静无为的道。
以求得:有求必得。

整篇朗读 
 


第62章 为道第六十二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把道作为宗教信仰者,认为万物之奥妙都隐藏在道中。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善良的人把道看作生命中至宝,不善良之人也把道看作他们的保护神。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真善美的言辞可以获得许多人的尊敬,真善美的行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人如果产生了不善的思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放弃邪念?因此就创立了一个上帝,又为上帝设置了三位助手。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有人虽然有宝玉以及先进的马车,但他还是愿意相信这样的信仰。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

古人为何要创建这样的信仰呢?不是传说“有求必应” ,

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有罪也可以免除”吗?所以这种道就成了天下珍贵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