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中,老子强调的是“和”的思想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运用。在这一章中,老子则再次宣扬了“道”的好处和作用,强调“道”荫庇世间一切事物,并说明了其在人际关系上的运用。
老子认为,世人在“道”面前是一律平等的。清静无为的“道”,不但是善良的人的法宝,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须依靠它生存。“道”保护善的人,但也不抛弃不善的人。它有求必应,有过必除。这是“道”的可贵之处。
老子坚信那些被现行价值观认为“不善”的人,可以通过良善的言行予以挽救。他劝导执政者要少做自诩自封、自高自贵之事,根本抛弃“拱璧以先驷马”的管理方式,以慈临民,以无为治世,并像“道”那样帮助人民达成目的,避免过错,因而成就“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尊贵。其根本目的,在于晓谕人君行“无为”之政。
“道”是天地间最可贵的东西。它之所以可贵,就在于“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也就是说,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的人化于道,则免恶入善。“道”不仅能为善的人所领悟,有罪的人也并不被道所抛弃,只要他们一心向道,深切体会“道”的精髓要义,即使有罪过也是可以免除的。
老子在这里给人们,包括有罪的人,提供了新的出路,是非常意义的。这种想法与孔子所言“君子过而能改”的说法是颇为相近的。君子不怕犯错误,只要能认真改正,就不算错误,而且,这是只有君子才可以做到的。
此外,老子还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为犯错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弃犯错者,肯定会给他改错的机会;而犯错者本人也必须体道、悟道,领会道的真谛,主客观这两方面的条件一个都不能少。
宝:法宝,宝贝。
保:保全。
尊:尊重,敬仰。
加人:有益于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拱璧以先驷马: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拱璧,指双手捧大玉;驷马,即四匹马驾的车。
坐进此道:执守清静无为的道。
以求得:有求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