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中,老子对严苛的政治压迫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要求执政者善待民众。这一章里,他又对繁重的经济剥削进行了指责,对执政者提出了严正警告。
    老子揭示了老百姓与执政者之间的矛盾对抗。他认为,宽容的政治,比暴虐的政治要高明得多。因为执政者赋税太重,多行暴政、贪图奢侈,人民就会因此遭受饥饿、难以治理、轻视死亡,终而铤而走险、纷纷造反,执政者也就面临倒台、死亡的命运了。
    从根本上讲,人民的反抗是由执政者的苛政和沉重的租税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剥削与高压是政治祸乱的最深层的原因。面对深重的压迫,为了生存,老百姓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奋起抗争这一条路可走。死亡,在他们看来已经不再可怕。
    对于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看得比较清楚,他曾对大臣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摇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那如何才能减少人民的苦难,使人民安居乐业,不去铤而走险呢?
    老子给出的方法是:“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执政者不把自己的生看得太重要,就是爱护百姓和自己生命最好的方法。唐太宗给出的方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着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总之,人民的饥荒,是执政者沉重的租税造成的;人民的轻生,是执政者无厌的聚敛造成的。这种说法,同贯穿全书的“无为”思想是相通的。它反映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要求,是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广大农民阶级思想的流露。

食税:征税过多。
有为:政令繁多,管制太多。
求生之厚:奉养奢侈。
无以生为:不求厚养生命。
贤:胜过。
贵生:厚养生命。

整篇朗读 
 


第75章 贪损第七十五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众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的税赋过多,因此民众才饥饿。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的妄为,因此民众才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众之所以轻视死亡,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奢侈,因此民众才轻视死亡。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只有不看重自己生命的人,才比过于看重自己生命的人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