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
本章先是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之所以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前面曾讲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可与此处联系起来阅读。
老子认为,水表面上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
不过,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并不是软弱无力。
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甘于卑下屈辱,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悟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篇末“正言若反”一句,则高度概括了老子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其涵义十分深刻、丰富。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都是在说明这个道理。
上述语句中所提到的前后两种性质,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事物的某种性质和其对立面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这充分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只不过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的这句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易:代替,取代。
受:承担。
垢:屈辱。
不祥:灾难,祸患。
正言若反:正话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