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中,老子将“天之道”来与“人之道”进行了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的社会理想。
    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损有余以奉天下”。这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
    老子将天道比做拉弓射箭,太高了就放低一点,太低了就举高一些,拉得太满了就减损一点,拉得不够就补充一些。意在表明,自然大道有余而益谦,也就是说大道对满的、强的损之,对谦的、弱的益之,始终保持中和。
    自然之道如此,可人们做事却恰恰相反,喜欢减去不足而补充有余。越有钱的越追求钱财,越有权的越追求权力,贪婪的欲望永无止境。结果,搞得穷人越来越穷,不得已揭竿而起,推翻压迫者,重新分配。但有智慧的圣人就不同了。当自己满足时,他们绝不去炫耀,反而会贬损自己。一旦自己有余时,就会把多余的东西补给那些欠缺的人。这样贬损了自己,别人也得到了好处,那么你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也就好了,自然不会产生什么矛盾、有什么争斗了。
    一个人贬损自己而不去炫耀,他就不会自满,不会因骄傲自大而失败。一个人减损多余,如头上的光环,诸多的钱财、权力等,给予那些需要的人,那他就会获得更多的人情。谁如果同时具备了以上两者,那他就会过得幸福而美满。
    总体上来说,这一章是对“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表达了老子对执政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

抑:压低。
举:抬高。
天之道:天道,即自然法则。
人之道:指人类社会法规。
恃:凭借,倚仗。
见:同现,表现。

整篇朗读 
 


第77章 天道第七十七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自然的法则,不像怕断弦的满弓吗?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顶极的自然会抑制它,弱势的自然会保举它;多余者必遭损伤,不足者必得补充。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自然之规律,损伤多余者而补充不足者。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为之道则不然,损伤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只有得道的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