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 环:包围。
• 池:护城河。
•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 封疆:划定的疆界。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 固:巩固。
• 山溪:地势;山河。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 下同。
•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 至:极点。
• 畔:通“叛”,背叛。
• 顺: 归顺,服从。
• 故:所以。
• 是:这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出处:《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