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连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他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所谓“谷贱伤农”,意思就是说,粮食太便宜了,就会挫伤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导致产量减少,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我国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农业国,所以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晁错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但现状是农民忙活了一年,到头来却只有很少的收益,为了应付各种赋敛,有的甚至“卖田宅,鬻子孙”;而商人无农民之劳,却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种差距不可能使农民安心于农业,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他的观点对于扭转“谷贱伤农”的状况是有好处的,对现代社会解决“三农”(指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但他尊崇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待商业和商人也有一些偏颇和不公正之处,读者阅读时要注意。

县官:汉代对官府的通称。
拜爵:封爵位。
渫(xiè):散出。
损:减。
车骑马:指战马。
大用:最需要的东西。
五大夫:汉代的一种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级中属第九级。凡纳粟四千石,即可封赐。
擅:专有。

《论贵粟疏》(3)

作者:晁错 《汉书·食货志》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

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

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