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连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他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所谓“谷贱伤农”,意思就是说,粮食太便宜了,就会挫伤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导致产量减少,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我国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农业国,所以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晁错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但现状是农民忙活了一年,到头来却只有很少的收益,为了应付各种赋敛,有的甚至“卖田宅,鬻子孙”;而商人无农民之劳,却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种差距不可能使农民安心于农业,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他的观点对于扭转“谷贱伤农”的状况是有好处的,对现代社会解决“三农”(指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但他尊崇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待商业和商人也有一些偏颇和不公正之处,读者阅读时要注意。

长(zhǎng):养育。
政:同“征”。虐:清代王念孙认为当作“赋”。
改:王念孙认为原本作“得”。
倍称(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 称,相等,相当。
贾(gǔ):商人。
奇赢:以特殊的手段获得更大的利润。
阡陌(qiān mò)之得:指田地的收获。 阡陌,田间小路,此代田地。
乘坚策肥:乘坚车,策肥马。 策,用鞭子赶马。
履丝曳(yè)缟(gǎo):脚穿丝鞋,身披绸衣。 曳,拖着。缟,一种精致洁白的丝织品。
乖迕(wǔ):相违背。

《论贵粟疏》(2)

作者:晁错 《汉书·食货志》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

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子孙来还债的事情。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

而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牟取利润。

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

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农桑的收获。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

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他们遨游各地,车乘络绎不绝,乘着坚固的车,赶着壮实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上下相反,好恶颠倒,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国家富裕,法令实施,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