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对“生生之厚”的贬斥,同时也是对“无死地”的“善摄生”境地的推崇。老子提醒人们,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式来过分善待自己,而应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做到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另外,老子生逢乱世,看到人生危机四伏,生命安全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不要靠战争、抢夺来保护自己。不妄为,别人也就找不到对其下手的机会,这就能得长寿。
老子又说,生的因素占三成,死的因素占三成,过分致力于生反而加速了死亡的因素也占三成。这是一种忧患意识,是符合人生的况味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需要有这样的准备、这样的警惕、这样的谨慎,不能老想好事、心存侥幸。
其实不仅是生死的问题、摄生的问题。无论什么事,求学问、做工作、追求身心健康与生活幸福等,成功的因素、成功的机会都是三成,失败的因素、失败的机会也是三成。而由于激动,由于一帆风顺,由于自视过高,而取得的相反效果的可能性也是三成。
一个人若能经常取得三成的成功、三成的效果、三成的进展,那就应当心满意足、心花怒放了。千万不可事事求全,因为过分的贪欲、野心、妄想、大言、美梦,过多的操作、奔波、劳心、费力,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甚至自取灭亡。
行路不遇猛兽,作战不怕武器,角、爪、兵器都奈何不得,这是一幅得道者、善摄生者的美丽风景。这话有点像邪教奇功,像武侠小说中的金钟罩、铁布衫。其实,老子所说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有死地,是否进入了死地,是否在做自取灭亡的傻事。也就是说,死不死,伤不伤,不在于猛兽,不在于敌军,也不在于武器,而在一个人自身,在其道行。
是否无懈可击,不仅是个技巧问题,更在于一个人的境界、功夫、居心、高度、世界观与价值观、方法论与认识论,在于其接近与违背大道的程度。无懈可击者比较有信心,有办法,有可资审美的风姿,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生之徒:长寿的人。
十有三:十分之三。
死之徒:短命夭折的人。
生生之厚:因求生欲望太强,奉养过度。
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
兕(sì):犀牛类动物。
无死地:没进入死亡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