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中,老子给无道的执政者们画了一幅像。他们凭借权势和武力,对百姓恣意横行,搜刮榨取,终日过着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生活,而民间却田地荒芜、仓藏空虚,人民忍饥挨饿。老子称他们是“盗夸”,即强盗头子。
    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盗夸”们,永远渴望着财货有余,就会给自己埋下极大的隐患。“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们这样做是违背“天之道”的,而“不道早已”。
    老子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角度,抨击当政的暴君为“盗夸”。这与庄子提出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观点是一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是从被压迫的劳动者的利益出发而发出的呐喊。
   老子还发现,理论常与实际情况脱节。儒家讲仁义道德、仁政、以德治国,可是标榜尊孔的历代执政者,有几个人做到了呢?道家讲清静无为,讲以百姓之心为心,有谁真正做到呢?基督教提倡的宽恕,佛教提倡的慈悲,谁又能切实奉行呢?
    大道的效果虽强,但其发挥作用需要时间,而一些邪路、小道、后门的收效却常常立竿见影。因此,人们常常误将小道看做捷径,难以经受住它们的诱惑。何况还有世俗风气上的不足,为各种斜径小道开了方便之门。比如说关系,你学识再好,能力再强,若没有关系,好办事吗?当然不灵光了,这也就难以责备很多人一心忙于搞关系了。
    再就是,面对客观世界的千变万化,老子以不变应万变,将大道用之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追求的,是共同性、一贯性、整体性。
    时时保持清醒,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坚守。时间不断地逝去,历史不断地发展,投机者、搭车者、逢迎之徒、无耻小人,或快或慢,总会暴露自己的面目,成为笑柄,成为反面教材。明朝开国重臣刘伯温曾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名句,说的就是一些堂堂皇皇、张牙舞爪的人物,其实内里非常空虚。这与老子的说法一脉相承,是应当引为教训的。

介然有知:稍有所知。
施:同迤,逶迤,引申为歧路、邪路。
夷:平坦。
径:邪径,歪门邪道。
文彩:刺绣的服装。
厌:饱足。
盗夸(竽):大盗、盗魁。

整篇朗读 
 


第53章 益证第五十三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假若我们稍微有一点智慧,就会知道行于大道的人,最畏惧的就是走上邪道。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大道是那样的平坦,而人们却偏行邪经。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朝政腐败已极,农田十分荒芜,仓库非常空虚。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

还穿着锦衣华服,腰佩锋利的宝剑,厌烦过饱的饮食,

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

贪得过多的钱财货物,这就是大强盗做法。多么无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