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紧接上一章,谈的仍然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把这两章连在一起读,便可发现,上一章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正与本章相合。在老子看来,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予以特别关注,以杜绝祸患。他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说明了“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大事物、大举动,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等小事物、小行为开端的。同时,他也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有顽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只有打好坚实的地基,才能平地起高楼。
    依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老子提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的确,很多人都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在于缺乏韧性,快成功的时候,人们往往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了刚开始的那种热情,老子开出的药方就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即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时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在本章的后半部分,有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此,我们不禁想到荀子《劝学篇》中的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们的思想观点明显有相同之处或承继关系。荀子吸取了老子“量变产生质变”思想的精华,从“为学”的角度进行了具体的阐发。
    但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大师,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世界观根本上是相异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便很可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泮:散,解。
毫末:细小的萌芽。
累土:堆土。
执:把持,掌握。
货:财物。

整篇朗读 
 


第64章 守微第六十四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局面安定容易维持,事变还未有迹象则容易图谋,事情脆弱之时容易消解,事物微小之初容易分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有所作为来源于空白的领域,治国安邦开始于未动乱之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合抱之粗的树木,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九层之高的楼台,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外的行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所欲为者必败,执迷不悟者必失。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此圣明之人,不去为所欲为所以不会失败,不会执迷不悟所以无失方向。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有些民众做事,常常是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始终谨慎如一,则无失败之事。

是以圣人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因此圣人 ,追求众人不愿意追求的境界,不会看重众人认为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学众人不愿意学习的冷门,来弥补众人所遗漏的过失。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样做是为了万物自然的规律,而自己不敢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