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贵言,主张少说话,少下政令,无为而治,因为这是合乎自然的。而道法自然,所以人要顺应自然。狂风骤雨是天地所为,尚且有时,不能终于朝暮。更何况人呢?人更不能有激烈狂妄行为,更要道法自然,以平淡稀言为贵。
    追求道就得道,追求德就得德;相反,背道背德而行,就会失去道和德。对人不讲诚信的人,自然也会失去他人信任。这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理也在此。
    道为德之体之宗,德为道之用之外化。一个追求道德的人,自然顺道而行,以德行世。而道至纯至信。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自然也会得到人们的信任。这是人心所向。
    一个善于生活的人,会自觉地法天效地,道法自然,乐天知命,知足常乐,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既能吃苦,也能享受人生。无论幸与不幸,他都会把这些看成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必然,积极乐观地接受,并有意识地体验生活,提炼升华出自己的生命精质。

希言:少言辞,引申为统治者少政令措施,少扰民。
飘风:大风、强风。
从事于道者:追求道的人。
失:失道失德。

整篇朗读 
 


第23章 虚无第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谁会这样大发雷霆?这是天地的杰作。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于道相同的人,道也愉快地接纳;于德相同的人,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于失落相同的人,失落也愉快地接纳。诚信不足的人,自然有不信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