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中,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并重申了大道与大德的关系。“道”无形象,无言语,无作为,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的一种“德”,也就是“道”的属性而已。
   “反者道之动”一句,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当然,老子在认识上也有其不足之处。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可能实现转化的。老子忽略了变化的条件性,认为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
    “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人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其实,老子讲“有”和“无”,未必是把“无”当做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有”当做第二性的东西。他只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二者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反:循环往复。
弱:柔弱。
有:有形物质,指有名称的物质。
无:指无形之道。

整篇朗读 
 


第40章 去用第四十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物极必反,是运动的规律。能把握规律的弱点,是对道的理解与应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对天下万物的认知产生于有形的运动,而有形的运动开始于无形的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