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看来,执政者应该处下、居后,这样才能对百姓宽厚、包容。“圣人”要“处下”,是老子的一贯主张。他曾在前文中,借大国与小国关系,讲了“大者宜为下”的道理。本章则用江海来比喻人的处下、居后,同时也以江海象征人的包容、大度。
有人认为,老子这是向执政者献言,是一套利用人民、统治人民的权术。但也有人认为,老子的主张反映的是农民小生产者的愿望。“圣人”要想统治人民,就得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就得把自身放置在人民后面。最后,要做到“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这不正是广大农业小生产者的迫切愿望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从来不自以为是,从来不高高在上。他们总是以谦虚的态度去对待老百姓,凡事都要问老百姓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老百姓不答应的事、不高兴的事,他们从来不会去干。
本章还讲了“不争而争”的哲学。碰到好事,圣人从来不捷足先登,总是让老百姓先得到好处,老百姓没有吃饱他们不吃,老百姓没有穿暖他们不穿。他们不与民争食,也不与民争衣,所以,百姓都很推崇他们。结果他们众望所归,被大家推向前台,甘愿让他们做领导,服从他们的调度,接受他们的指挥。正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有哪一个能与他相争。
以不争争,以无为为,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当然,老子只能把这种思想作为建议,进献给他理想中的遵循“道”的“圣人”。所以说,即使老子是在为执政者献计、献策,那也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呐喊。这种立场和观点,与儒家孔孟所讲的“君末民本”的思想多少有些相似,都是在为社会的发展做长远的打算。
百谷王:百谷河滩所汇集。 |
重:累、不堪重负。 |
害:受害。 |